8月27日,包括刘翔在内的中国代表团上海籍运动员返回上海,上海方面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亲自到机场迎接刘翔和孙海平。(《长江商报》8月28日)
如此隆重的接机仪式,估计刘翔即使心里有什么退堂鼓的话,也不得不重振旗鼓,硬着脖梗往前冲了。
此言并非对刘翔恶意揣测,而是觉得,如果刘翔能够顺利化解病痛危机,如果他自己仍旧非常喜欢这个赛场,东山再起当然好,但在我们心底,是否真的容得下一个不愿东山再起、不愿当英雄的平民刘翔呢?
自从刘翔在万众瞩目的鸟巢赛场上选择退出时,理解、关心的观点迅速占了上风,这当然反映了国民成熟的心态。但不知是否有意,前两天,有门户网站将姚明和刘翔的两条新闻堆往一块。一篇是解释刘翔的伤情,另一篇报道姚明如何忍着伤痛为祖国赢得荣誉。这几天,更多的消息则是报道刘翔意欲东山再起,如何再度迎战罗伯斯,一副永不言弃的伟岸英雄形象。
毫无疑问,公众对刘翔的期望总是朝着更为理性的一面,即那条他曾经昂首向世界宣扬“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的110米栏赛道。确实,站在公众立场上,似乎有太多的理由期待刘翔能够回到赛场上来,但人们是否真的了解,刘翔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在世界体育史上,因为伤痛退出运动生涯的事例早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国外,一个人改行往往较容易,哪怕是名校高才生,只要自己兴趣发生改变,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一个全新的人生奋斗目标。相比之下,我们的语境中如果谁这样做,社会必然备感惋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心底有一种根深蒂固且过于冷漠的价值观,即判断一个人到底适合做什么,不是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的喜好着想,仅仅通过其综合素质条件得出做什么最有“前途”。许多时候,旁观者清醒的理性确实帮助一些人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呢?有多少人是以享受的心态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职业中呢?
有必要将刘翔从高高的英雄圣坛上拉下来,从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中解脱出来,还原为一个拥有自己理想,能够按照自己想法享受人生的一介平民。有人说奥运让我们更具宽容胸怀,但愿这种宽容胸怀能够让“翔之鸟”不仅能在110米栏的短短跑道上放飞梦想,更能在自己喜欢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希望刘翔能够突破公众过于期待的目光,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人生道路,哪怕这条道路不再是公众所期望的那个赛道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