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8-30 02:20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项目招投标制、资金公示报账制、工程监理管护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创新项目资金运作,使项目区—— 本报记者 白续宏
初秋时节,在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看项目、访农户,记者感受着农业综合开发给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种种实惠的同时,更感动于老百姓对项目工程的积极参与和真诚爱护。
采访中的点点滴滴也表明,农业综合开发能拥有如此之好的群众基础,不但在于其开发方式、开发内容和开发功能上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示范导向性,更在于开发人在开发过程中创新的一系列项目和资金运行模式,为现代农业中的项目管理“趟”出了一条新路。
项目怎么干,老百姓说了算。按照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引入项目、工程、大宗物资的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不但可以确保择优立项、工程达标,而且群众成了项目的主人
“从前村里开议事会,不是催粮,就是要款,久而久之,群众怕开会,讨厌开会,村里议事会很难召集齐人。如今政府拿钱帮咱上项目、搞建设,群众参与议事的积极性可高啦。”祁县东城村党支部书记张勇话语间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村干部和村民对开发项目如此热情,源于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引进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将长期实行的项目审批制改成了项目招投标制和项目公示制。村里有申报项目的愿望,要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征得村民的同意,有初期的规划、勘测,要制定设计任务书和工程预算,然后经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再参加公开的项目招投标,现场打分,确定立项。
“让农民参与,项目成了农民自己的事,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涨,从"要我开发"变成了"我要开发"。”晋中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武景林说:“2007年土地治理项目,晋中7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农民签字认可率达到90%以上。”
项目实施后,工程建设和大宗物资供应也要按招投标制进行,以确保将项目区选择在资金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把工程交给技术力量雄厚、有资质证书、讲信誉的施工方。同时,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竣工都有公示,自筹资金多少,落实资金多少,怎么花的,干了些什么,老百姓清清楚楚,彻底杜绝“暗箱操作”和“人情工程”“帽子工程”。
这样一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都变得公开、公正、透明,不少地方通过对井管、节水管、水泵、电缆等大宗原材料进行政府集中采购,降低了5%—10%的建设成本,群众没有了顾虑,筹资投劳搞开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万荣县高村项目区,许多村组之间为了竞争立项,老百姓争先恐后交纳“自筹资金”;临猗县在机耕路拓宽项目中,老百姓肩扛手提,以工代酬,保证着工程的顺利完工。在临汾市,地方配套资金被纳入全市财政预算,并专门发文件要求各县区开发配套资金也必须足额到位;大同、晋城一些煤炭、矿产资源丰富的项目乡村,积极争取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个平台,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自筹资金比例超过国家规定,从而形成了社会化开发的局面。
据省农发办主任赵建生介绍,2005—2007年三年来,全省仅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完成的自筹资金就达到了2.7亿元,投工投劳640万工日。
资金如何用,工程说了算。实施资金报账制和公示制,把好资金使用的每一个关口,让公共财政发挥最大的效益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的70%左右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引导资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支农资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渠道更大范围地照到农业、特别是农民身上,就成了开发人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7月15日,在洪洞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我们见到了拿着一摞表格和单据前来找负责人签字的万安镇西梁村村委主任梁吉明。他说,西梁村是2008年洪洞县土地治理项目区,根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他们必须先根据项目计划的批复提出用款申请,才能拿到工程的启动资金(不超过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再按工程进度凭原始凭证分批报账,据实拨款;项目完工验收合格后,按竣工决算拨付工程余款,但工程质理保证金除外。而每一次报账拨款的前提都是要经过县开发办和县财政局的审核同意。
梁吉明主任所说的这一套管理办法,就是开发系统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所形成的县级报账制。项目区老百姓都笑着说这叫“资金跟着项目走、拨款跟着进度走、用款跟着计划走”。因为通常国家或省市级资金都是按照财政隶属关系由县级财政往乡级财政下拨,但如今在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则是由项目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在完成一定工程量后,再直接到县级财政部门或农业综合管理部门进行报账。从而减少了拨款环节,保证了国家资金专款专用、投向合理合法,也为涉农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实行了报账制,开发资金的管理变得更严格、更透明,不但大幅度减少了违规违纪现象,而且堵住了"白条"记账、挤占、挪用、跑、冒、滴、漏的黑洞,使农发资金置于阳光下安全畅通运行,百姓满意,政府放心,管理人员安心。
工程干的好不好,监理公司说了算,工程落地,管护上马。项目监理制和工程管护制的实施,不但保证了施工质量,而且可以保障已建成的开发工程发挥长久作用
项目选得好、资金管得严,都很重要,但农业综合开发最重要的,还是工程能实实在在地为当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发挥效益。
提起年初完成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河津市刘家堡村农民王喜亮一脸自豪,他说,从最初的申请立项,到设计图纸和工程施工,我们都参与了,最初设计村里的机耕路是4米宽,但村民们提出,大型收割机进来不方便,后来就加宽到了6米,为了确保土地的平整,当时一台推土机后面跟了三个人,搞不好就重新返工。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地上,整个工程建设的材料质量、施工工序、工程进度及资金使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因为从工程一开始,就有一支由社会与中介机构组成的监理队伍,守候在工地,不但有效保证了资金的规范使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而且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农民是项目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监督、管理,再好的工程也发挥不了作用。”河津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张秋生说。
在今年的三年项目验收中,运城市2005年度11个项目区农、林、水三个单位的103个分部工程、792个单元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61个分部工程的410个单元工程还达到优良标准。
为了确保已建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常运转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开发部门在项目完成后及时明确了项目区的产权与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如今,项目区已普遍建立了形式不同、行之有效、各具特色三大管护办法:集体出资、个人管护;集中建站、统一管护;租赁拍卖、实体管护形式。
在曲沃县,农民自愿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组织渠系整治,维护林网,项目区建成快10年了,如今还是渠系通畅,排灌方便,灌溉成本从原来的每亩67元降低到现在的38元,农民得到了长久的实惠。
在平遥、太谷、广灵、临猗等项目区在工程管护中采取了“树随人走、渠路林拍卖、大户承包、专业化管护”等形式;原平市采取了“谁投入、谁拥有、谁管理、谁受益,人员、制度、经费三落实”;翼城县在项目区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形成了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管护新模式。使项目区出现了农业生产后劲增强,管护与增收相互结合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