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模版散发着独特魅力。
67岁的杨屯之依旧坚守着传统的木版年画工艺。
颜克臣的徒弟在休息的时间悄悄拿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在他们这个年龄这门手艺还只是谋生的手段。
82岁高龄的杨洛书老人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有关木版年画的传奇。
本报记者杨登峰摄影报道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了……”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民谣,民谣中的“门神”就是年画,年画也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几百年来,木版年画一直是“门神”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的木版年画被现代的胶印年画取代,并逐渐呈消亡之势。
坐落在山东潍坊东北方向15公里处的西杨家埠村,600多年前就开始生产木版年画,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之一。
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工艺特殊,一幅作品的完成,一般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为手工套色印刷,一种颜色一块版,一张年画一般有5至7种颜色。
现在西杨家埠村的310户村民中有近百户在从事年画的制作,最有名的木刻年画大师当属82岁的杨洛书老人,他是潍坊“同顺德”画店第十九代传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在西杨家埠,50岁的颜克臣已经从事木版年画30年,这也是木版年画慢慢走向萎缩的时期,木版年画逐渐从以往的“门神”发展为工艺装饰品,“档次提高了,但市场萎缩了。”颜克臣说。现在他收了两名年轻的徒弟,希望他们传承这门手艺,“不能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颜克臣说。
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于2003年启动,其中木版年画成为首要的“抢救”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