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通过6年生活方式的干预,我们得出可预防或推迟糖尿病14年之久的结论。”“大庆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课题主要组织者和研究者之一的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近日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会上强调。
“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糖尿病长期预防研究。
1986年,研究人员从大庆的11万人中筛查出577例糖尿病前期人群,并分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6年后,对照组66%发生了糖尿病,而干预组仅有43%患病。此结果证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就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减少糖尿病发病风险30%~50%。
而1986~2006年20年间,当初的对照组93%已发生糖尿病,17%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些人在参加临床试验时平均年龄仅为46.6岁。
那些经历了6年生活方式干预的人,20年后的糖尿病发生率较未干预者减少了43%。当初6年的干预,在停止干预14年以后仍然体现出了它非常有效的作用。
对此,李光伟分析,一方面,6年的干预,血糖降低人体形成了“代谢记忆”;另一方面,很多人从此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由此坚持多年。李光伟认为,“生活方式干预应更早开始,无论高危人群还是一般人群,都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糖尿病。”
记者:糖尿病已经是人类健康的一个很大的威胁,是一种富贵病,糖尿病与生活方式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光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糖尿病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遗传因素,一方面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历时近6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三倍,这段时间中国人的基因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的因素要比基因的遗传因素更重要。有国外专家认为糖尿病是生活环境病,只要改变不良的生活环境就有可能预防糖尿病。所以,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
记者:是不是改变生活方式比药物治疗还要重要?
李光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药物治疗的基础,如果患了糖尿病,生活方式不改变,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太好。轻度的糖尿病人如果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有可能不用药物治疗。
记者:糖尿病首先是要控制饮食和运动,具体应该如何去做?
李光伟:糖尿病病人不良的生活环境影响主要就是吃的太多活动太少。吃的太多,活动太少会造成人的肥胖,肥胖是造成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变生活方式首先要控制合理的饮食。饮食控制是总量的控制和保持合理的结构。
饮食的量要合理,这是最最重要的,一天不能没有节制地吃很多东西。总体来说,对于中等体力劳动、不是太胖的人,每公斤体重每天要消耗30千卡的热量,你可以按自己的体重计算,你的热量应当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才行。
记者:糖尿病患者饮食的量是非常重要的,吃七成饱是最健康的,是这样的吗?
李光伟:从理论上讲,七成饱完全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生。
记者:患者自觉性差一般做不到这个。
李光伟:做不到这个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肥胖的人本身非常喜欢吃东西,不吃东西就饿,心慌出汗。他很难受就需要吃东西,越吃得多越容易饿,如果控制饮食的量,主食稍微少吃一点,多吃青菜,这种饥饿感要少得多。
特别容易饥饿的人,如果比较肥胖的话,首先要解决肥胖的问题。已经肥胖目前解决不了的,可以吃一点药,消灭低血糖的症状就不那么饿了。不那么饿了就不会加餐那么多,体重就不再长了。
记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李光伟:饮食结构合理,不能光吃油炸的东西,能量50%~55%应来源于主食,20%~30%的蛋白质,10%~20%的脂肪,如果脂肪量超过30%的话就是不健康的饮食。
运动也是非常好的预防糖尿病或者治疗糖尿病的方式。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和饮食比较起来,运动起的作用比饮食要小。一个大胖子如果控制饮食的话可以很快减肥,但是通过运动得变成马拉松运动员才能减肥,很多人做不到。第一是没有时间,第二是有人如果有冠心病、心脏病运动太多对他反而有危险。应该做一些经常性有规律的运动。不是要求做剧烈运动,做很轻松的中等程度的运动就可以。这种运动要很有规律,比如一星期至少要做四五天,要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才可以。
记者:什么样的运动比较合适糖尿病病人?
李光伟:散步是最好的运动。一天至少散步半小时到45分钟,一星期要有150分钟的运动,国外也是这么推荐的。让他一天运动一小时,很多人做不到,但是一星期运动150分钟很多人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