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移民四川 300年后寻根江西(图)
江西支援小金县灾后重建指挥部与本报助吉安籍陈氏后人了却夙愿
陈跃礼老人是四川省小金县的普通居民,祖传下来的原籍地址告诉他,祖辈是从江西吉安迁过来的,上百年来,陈氏家人一直想寻找祖籍地的确切地址,但始终未如愿。
老人欲寻300年前祖籍地
8月19日,一位大半头发已花白的老人来到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现场指挥部,一进门就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激动地说:“亲人呀,早就盼望你们来了!”
老人含着眼泪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说:“我也是江西人,这是我家乡原来的地址,希望老乡们能帮我个忙,帮我找到我的家!”
这张写满繁体字发黄的纸片,它的背后有着一段心酸曲折的故事: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不足和生产粮食的问题,当时的清王朝采取了“移民垦荒”的举措,康熙皇帝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为了完成朝廷下达的移民任务,地方政府采取武力方式强行捆押移民入川。而这位老人的祖先陈统、陈绪两兄弟,便是在这次“填川”运动中,被捆绑押离江西吉安老家。他们强忍着与家人的离别之痛,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四川小金县,从此在那里安了家。老人名叫陈跃礼,今年65岁,他已经是陈绪的第十几代后人了,可他还一直保存着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300多年前的家乡地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认祖归宗。怀揣着这个简单却又无比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陈跃礼老人曾先后给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写过几十封信,一次次探寻,却一次次失望,毕竟时间太久远了。
没想到这次汶川大地震,却迎来了来自江西的援建队伍,陈跃礼老人得知情况后十分欣喜,心中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点燃。经过向人打听,他终于找到了江西现场指挥部,希望江西来的亲人帮他完成陈氏后人十几代、数百口人的心愿。
记者探访老人祖籍地
江西现场指挥部领导问明情况后,当即与来自江西省民政厅的同志商量寻找途径。陈跃礼老人提供的地址纸片经过300多年的流传已经磨损,但“吉安府、庐陵县、永福乡、□池村”等字样仍然依稀可见。
几百年的岁月流逝,上述地名已淹没在历史的变迁中。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的同志翻阅典籍,查考论证,现在吉安县敦厚镇瑶池村的所在地,在历史上曾属庐陵县永福乡,陈跃礼老人的祖籍地应在该地。记者获知这一消息后,查看了《吉安县地名志》,得知吉安县古称庐陵,敦厚镇在明、清时属永福乡,该镇有个瑶池村。随后,记者来到吉安县敦厚镇瑶池村探访。瑶池村离吉安市中心城区约10公里,有2300亩地,1400余人。村民主要依靠务农为生,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村名一直没变过。瑶池村安静祥和,村中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大樟树,房屋就掩映在绿荫中。
58岁的陈月兆是前瑶池村主任,他告诉记者,村里只有几户姓陈的人家,陈家族谱早在“文革”时期被当成“四旧”烧毁了。他对陈跃礼老人所提到的300年前填川迁徙之事不很清楚。但他认为,陈跃礼老人所寻找的祖籍地就是瑶池村应该不会错,他非常欢迎陈家后人回家乡来看看。
指挥部迅速把查找结果电话告诉了陈跃礼老人,老人全家欣喜万分。
老人泪谢亲人
8月24日一早,现场指挥部10余人,在小金县民政局局长的陪同下去看望陈跃礼老人。
老人住所位居半山腰,海拔3500多米。当得知指挥部人员要来,他怀着按捺不住的激动之情,早早就在山下迎接。在通往村里的道路两旁,乡亲们都在向指挥部人员招手致意,原来,这喜事已传遍了邻里乡亲。爬过一段陡峭的山路之后来到了陈跃礼的家中,陈跃礼老人和61岁的妻子唐福珍一起忙里忙外地招呼指挥部人员,搬椅子、倒茶水、洗水果,非常热情。指挥部给老人送上了大米、油、奶粉等东西,老人再三推托,一番劝说后,才勉强收下。
副指挥长喻家凯郑重地把老人家乡现在的地址交给了他,陈跃礼老人老泪纵横,双手颤抖地接过地址,激动地和指挥部人员一遍又一遍地一一握手。告别时,老人和村里的男女老幼一直挥手目送指挥部人员,直到车子消失在山间。陈跃礼老人在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现场指挥部的帮助下找到了离开300多年的祖籍地,圆了陈家的百年梦想,这一传奇过程现在已在小金县传为佳话。
□文/图熊丹 王瑾雯 记者王文 实习生罗雯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