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天天爆满,“关东影视城”清末民初老沈阳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民间艺术团海外闯市场——起步5年的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步履稳健,创新亮点纷呈。2006年、2007年,沈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分别达到5.98%和6%。
2003年6月,沈阳市成为全国九个首批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5年来,沈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推进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
沈阳市对一般性国有出版社、艺术院团及电影公司、演出公司、影剧院、新华书店等45个市、区县(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实行转企。在此基础上整合文化资源,先后成立了书业、杂技、演艺、报业、电影、传媒网络和紫气东来七个文化集团公司。
2007年,这七家集团公司和其他三家媒体不断壮大,实现资产总额32.6亿元,比组建时增长18.5%。沈阳书业集团转制后建成发行大厦、成立电子出版社,出版图书1742种,2007年资产总额达5.4亿元,是改革前的3倍。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2007年突破有线电视用户120万户,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0万户,实现经营收入2.18亿元,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网络运营商。沈阳电影有限公司立足沈阳,辐射东北,拓建现代连锁影城,去年创收3323万元,比改革前增长141%。沈阳《芒种》杂志社是全国文联作协系统中率先转制的文学期刊,发行收入连续三年增长10%。(下转8版)
(上接1版,)
推进机制转换,强化宏观管理
全市62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界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主要负责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对列为国家重点院团的沈阳京剧院和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沈阳评剧院实行事业体制,政府予以重点扶持。
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及管办分离”的改革方向,沈阳采取五项举措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管”:成立了市宣传文化工作管理委员会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强化对全市性重大文化活动的统一领导,对国有文化企业重大资产变更处置前置性审查把关;“统”:组建了区县(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区县(市)政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四大行政管理职能的归并;“分”:实行广播电视局、台、网分设,并将原来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文化活动具体事务交由群文事业单位负责;“放”:将三分之二以上原市级文化审批事项下放到区县(市),实行“一站式”服务;“育”:成立了八大门类文化行业协会,培育各类文化中介组织近百家,强化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文化服务,繁荣公共文化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公共文化建设,2007年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6%。结合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沈阳侧重抓好八大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市图书馆等四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和五里河公园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失地”收复工程——对全市32家公益性“三馆一宫”的1.36万平方米被挤占挪用场地全部收回并恢复使用,同时,全市28家公共博物馆已实现分类向全市群众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市154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与建设;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已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目标,覆盖率达100%;城乡电影放映工程——建立了财政场次补贴制度,有150支放映队常年活跃在全市城乡;“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首批已建成50个,年末将达到300个;群众文化活动工程——2007年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超过2.3万场、参与群众达1840万人次,中国沈阳“大学生文化节”已成为全国校园文化品牌,皇寺庙会已成为全国四大文化庙会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已有唐派京剧艺术等5个项目、奉天落子等16个项目分别获批国家和省级保护项目。
本报记者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