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凡恺 见习记者 马竞宇实习生付子英)由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天津市版权局、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市作家协会协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家·读者·出版人论坛”昨天下午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
主办单位有关领导以及海内外的部分知名作家、出版人和读者代表百余人出席了论坛活动。
论坛上,中外出版人、学者、作家和读者代表就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出版物与读者阅读兴趣、纯文学刊物在市场大潮中如何定位和生存等问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市著名作家航鹰就文学作品的“共鸣”与“孤鸣”、文学共鸣与多元文化环境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而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文学作品只有解决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能够引起人类的普遍共鸣,才能走向世界。本市“80后”女作家李莹对目前年轻作家出书难、保障自身权益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呼吁建立作家权益保障机制和著作权交易平台,真正解决作家们的后顾之忧。
新蕾出版社社长纪秀荣介绍了该社在引进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方面取得的成就。她指出,出版社在重视版权引进的同时,还要努力把引进的产品做精做好。《天津文学》杂志主编张映勤通过回顾该刊的发展历程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家地方纯文学刊物,只有把最好的文学作品呈现给读者,刊物才有生存的可能,才能把地域性文化水准提升起来。《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则介绍了该刊近年来在坚持文学期刊大众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新西兰教育专家缇瑾介绍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和出版物的兴趣所在。缇瑾指出,许多西方人通过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来了解中国。出版作为一种天然的连接外部世界和作家精神世界的重要环节,理应推动中国作家文学作品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作家和出版物。
英国出版及知识版权问题专家司徒若可·曼迪就网络时代作家、出版商与读者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强调,网络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版商已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反,大家都需要一个“好的出版商”来实现从创作到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