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东直门附近某集贸市场,商贩正在卖菜。9月1日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本报记者 陈剑摄 |
9月3日,北京街头,一家修锁铺。主人对工商停收两费表示欢迎。 本报记者 陈剑摄 |
小本儿个体户如何面对各种行政收费
两费停收:基层工商部门仍有创利空间
本报记者 李剑平
卖小家电的“夫妻店”在江南小镇商业中心。每当姓侯的专管员来催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时,店主小段就扳着手指算账:“每月约3000元毛收入,除去采购成本2000元,卫生费10元,门面租金300元,电话费150元,剩下的钱只够一家三口买柴米油盐酱醋,每年1800元的工商管理费负担不起!”
小侯,这个1993年参加工作、收了15年工商管理费的专管员也有苦衷:“一年365天,天天围绕收费煞费苦心,伤透脑筋。
|
得知本月开始不用交工商管理费了,老唐并不是一脸轻松。他捏着1200元收费票据的手,不停地在颤抖。老唐担心,工商部门另一强势收入——罚没款,会在他们这个群体中继续“发威”。
老唐从湖南某市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下岗后,在集镇摆摊向农民销售农药、种子等农资。今年上半年,由于拒交个体工商管理费,与工商人员进行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
当天,工商部门一辆执法车在小摊前停下,4名工商人员要其缴纳2008年工商管理费。他说:“自己大把年纪下岗,小摊效益又不好,哪里有钱交管理费?”
工商人员此前四五趟都空手而归,这次对方顶撞几下,就要连人带物回工商所接受调查。70多岁的老太太冲到执法车前,张开双臂拦住去路,坚决不让带走儿子。
现场僵持,工商人员报警,派出所出警强行把老太太拖开。母亲泪眼蒙目龙,老唐被带到工商所接受笔录调查,最后交了1200元管理费。
亲历此事的侯专管员说:“既心酸,又无奈。”
大家期盼10多年的愿望,9月1日终于实现——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简称两费),基层工商人员迎来彻底“解放”。
部分工商部门“以收定支”养活自己?
1998年工商行政管理由分级管理体制改为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执行“收支两条线”。部分省级财政没有充足财力保障基层工商部门正常的人员、办公经费,“以收定支”让工商部门名义上吃“财政饭”,实际上还是靠收费来养活自己。
据报道,此前“两费”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非税性收入。湖北省2005年“两费”收入占当年湖北省工商管理部门总收入的56.34%。浙江省“两费”收入10.13亿元,占当年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总收入的52.03%。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费用当年7.46亿元,由财政全额负担,但办公经费和业务费用预算根据当年的收入计划制定。
全国大多数地区与湖北、浙江两省相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费保障或多或少与“两费”收入挂钩。中部某市辖区工商分局130多名工作人员,监管着城乡4000户左右个体工商户。该分局郭局长说:“每年为完成500万元‘两费’收入,基层6个工商所50多名人员几乎‘不务正业’。”
工商部门绝大部分人力、物力投入到收费工作中,导致市场监管、服务与维权力量极为薄弱,很多时候是收费代替了监管。一些个体工商户的违法行为只要交了管理费,往往被一笔带过,不予追究。“大家不这样做就没饭吃,只有把收费任务完成后,上级才把人员工资与经费拨下来。”郭局长介绍说。
一个分管两乡、两镇的工商所,10名工作人员,管辖近千个体户,2007年“两费”收入80万元,罚没款30万元。辖区内一些经营副食品的个体户,包括门面租金、货柜以及所有的货物加起来不超过1000元,每月50至100元不等的工商管理费照交不误。集贸市场管理费则向那些在集市交易农副产品的农民收取每圩2元。
这些个体工商户与农民,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一是投入资本少,二是经营规模小,三是产出利润低。再加上受生产、流通领域各大资本的激烈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
于是,主动缴纳“两费”者少,故意拖欠者居多,且经常是门难进,脸难看。侯专管员说:“心理特别反感,像一个要饭的叫化子一样。”有时为了征收个体户一年2000元管理费,至少要跑20多趟。对那些公开抵抗不交或无故长期拖欠者,工商部门除处以应交管理费1倍罚款外,有的还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样一来,双方关系较为紧张,开展工作难度更大。
为完成收费任务甚至超收,一些工商人员便动“歪脑筋”,“拆东墙补西墙”。比方说,辖区内个体工商户完全具备注册公司条件,工商人员给他们做工作说:“注册企业必须建立账目,足额缴税;个体工商户税收是定额制,可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实际上,劝说他们保留个体工商户身份,其意不过在继续收取“两费”。
此外,基层工商部门往往还通过加大罚没款执行力度来弥补“两费”任务的缺口。
停收“两费”基层包袱不轻
江西省遂川县一位姓李的商户表示,这个举措于广大个体工商户来说,犹如农民被取消了农业税般高兴,但“此举必定会给工商部门的福利待遇造成影响”。
“以前‘两费’超任务部分,大概40%返还给基层。25辆汽车,150多人是围绕‘收费’这个中心工作来配备、运转的。现在不收费了,机构还在,照样运转,无疑增加了财政的负担。”郭局长说,“财政的钱并不是那么好要的”。
以前,局里平均每名职工每年3万元的工资津贴,财政只拨付2.7万元,差额部分与机构运转经费都是由工商“两费”超收与罚没款返还部分解决。至于市场办管分家遗留下的债务更复杂。
在1998年实施垂直管理体制前,工商部门肩负市场建设职能,负责辖区内农贸市场、集市的规划建设。其建设途径一是银行贷款融资,二是工商部门自己投资,三是招商引资。
工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及“以收定支”后,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哪个局建设市场形成的债务由哪个局承担。有的地方把工商部门市场建设职能划出,成立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同时从工商划走一部分人员、资产与债务一并交给地方政府。但有的地方政府只接收被划出的职能、资产与人员,把债务“包袱”踢还给工商部门。
以中部地区这个工商分局为例,其负债为1000多万元,一部分是私人建筑工程款,另一部分是银行贷款。对银行贷款,上级工商部门与商业银行每年签订一次本息协议,但认账不付钱。如今年贷款本金是100万元、利息10万元,共计110万元挂在银行账户上,每年依此“滚雪球”。
对所欠私人工程建设款,工商部门则通过罚没款返还的节余部分逐年偿还。
8月26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在全国停收“两费”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当地政府领导和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强化工商机关的预算管理,把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持工商部门现有经费支出水平;认真负责地解决好市场办管脱钩遗留债务问题,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配合当地财政部门落实好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
外界推测,这是否意味着,工商部门的“包袱”都由财政背起?
财政部财政科学所有关专家表示,任何一项制度改革都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工商部门现有机构设置、人员成本、经费支出水平与行政绩效是否科学、高效,以及历史债务形成的原因,都需经过科学的测定后才能确定财政转移支付标准,既不是哪家一厢情愿的事,更不是你说多少缺口财政就拨付多少钱的问题。
“目前,上级工商部门要求我们抓紧时间把现有经费支出数字上报。至于财政能核定、解决多少,我们心里根本没有底。”郭局长说。
令部分个体工商户担心的是,停止征收“两费”后,极有可能滋生各种巧立名目的乱罚款、乱培训与乱摊派,用于弥补工商部门的资金“缺口”。
什么机制激起工商收费热情
“一个老子,两个儿子。老子手头紧张时,你说会出现什么情形?”据工商人员透露,往往是工商局副职领导兼任个私协、消费者协会会长,都在同一个局长领导之下,不分你我。
基层工商部门上交收费收入主要包括个体户工商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与罚没款。9月1日收到的内部文件通知,自当日起停止征收“两费”,预收部分退还给个体工商户。对罚没款是否实施新的管理机制?文件中没有明确操作细则。上述工商分局局长说:“大家都处于观望期。”
此前,罚没款上交省级财政后,大约70%返还至工商部门,省市工商部门扣除五至十个百分点后,仍有50%至60%罚没款返还至基层工商部门。
虽说工商罚没款没有明确指标,但由于有返还机制,基层工商部门执行起来特别有力度。按照规定,对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第一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是责令整改。基层根本不实施这道程序,直接罚款处理。
一个县级市工商局,管辖6000多户个体工商户,2007年仅罚没款一项收入近400万元。工商所征收“两费”与执行罚没款交叉进行,有时难免弄得里外不是人。基层就把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向上报告,由市局来执行,这样在一个“大盘子”内总体收入没有减少。这与地方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愿相违背。
据悉,去年湖南某市出台规定,对企业罚款超过5000元的必须由市委书记签字批准。这项新政实施两个月以后悄然停止。一方面说明,地方政府对工商部门加大执行罚没款力度有看法;另一方面显示,部门执法频繁,领导也应接不暇。
同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趁年检、验照贴花之机,对企业、个体工商户乱“搭车”收费。借年检收取消费者协会、个私协会会费是一个主要途径。前者说是自愿,可很多工商户都视之为赞助。中部这个县级市执照验照贴花费是每户5元,个体工商户一张执照年检缴费却在百元左右。一年消费者协会、个私协会会费收入四五十万元。
据这个局的同志透露,停止征收“两费”后,工商主管的消费者协会、个私协会人员办公经费一并被列入财政拨付范围,但这两个协会会费的收取与用途,在9月1日的内部文件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与实施细则。
一名基层工商局局长说:“停止征收‘两费’,你养不活我的话,大家就会在罚没款返还机制方面打主意,再者就是把工商主管两个协会的会费争取留在基层开支、使用。”
“只有当创利诉求彻底退出,行政机关才能做到执法公正。”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许正中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