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在阳明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逢鑫教授正在给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记者们介绍阳明文化 |
【人物背景】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8月31日,随“要爽到贵阳”采访团一行参观了阳明洞,阳明洞位于修文县城东栖霞山。因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于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于此洞而得名。王阳明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便是在此诞生的。
之前,对于阳明文化仅知皮毛,但王阳明学术思想之源远流长并影响古今中外的事实却是有目共睹,儒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成就了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内核,是宋明儒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转变。
纵观阳明先生一生堪称传奇,他的学说带动了整个明朝社会学术的发展乃至思想的解放与提升,使其民德“几比东汉”。
作为政治家,他对当权者以圣人训典“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谏言,倡导推行仁政、怜惜小民,从而实现安定的政治局面;在民间不断追求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的救世之方,普及儒学思想,提出“致良知”之说,倡导民众提高自觉意识和行为标准,规范社会道德,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形成
“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同时,他还兴办学校,教百姓读书识字,宣传国家大政方针,防止民众违法犯罪。这些措施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哲学家,王阳明毕生将儒学思想发展完善,继承孔孟之道,在
“尽心”、“良知”和“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不但吸收了宋明时期“理”为本体学说,更突破了“天理”的绝对性,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创始人。“心学”一出,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带动了近代的启蒙思潮,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所推崇。
作为教育家,王阳明虽未曾特为教育著书立说,但他毕生都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他的门下弟子众多,他将门生当作朋友,以师生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倡导创新,重视实践。在我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中,能像王阳明这样在思想领域和学术领域有重大突破,又为广大门人尊崇的教育大家并不多见。
作为军事家,王阳明苦学诸家兵法,改革兵制,对军队重新编组,以提高战斗力。他平定征南王谢志山、金龙霸王池仲容等江西、福建、广东、湖广等地的暴动;勘处福建叛军。他在农村推行“十家牌法”,即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株连其他九家。
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说:“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又以不同的姿态面目出现在中国历史中。《中国思想通史》中的王阳明“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是十分忠实的;相反地,对于人民的统治和镇压是十分残酷”;而当今中学的课本中的他,则是因“风动幡动”而成为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又是只懂得“格物”的教条主义老古板;政治舞台上的他,甚至赋予了“刽子手”的角色。但东乡平八郎(日本帝国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说“一生俯首王阳明”;研究明史的人翻译了明朝的官场语言,总结出“明代做官第一定律:谁都可以惹就是不能惹王守仁!”而民间亦不乏对其称为“圣人”、“奇迹”的呼声……。
但这样一位在身后数百年,依然影响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被后人推崇备至的伟大历史人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销声匿迹。这也许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王阳明,更对“王学”一无所知的最根本原因吧?
1427年,阳明先生生于浙江,1508年成道于贵州,今年正好是他成道500周年。“心学”起于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构成的“王学”理论框架。“心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辉煌一篇,但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又与政治发展密不可分,这也许决定了他终将在历史中扮演种种阴晴不定的角色。
然而,无论是“唯心学说的定义”,还是“镇压农民引动的行为”,乃至“成为蒋介石的偶像”,这些都不是王阳明自身所能够选择的。同样,树立什么样的“王学”形象也不是社会大众所能决定的。其实,政治、历史与哲学往往是在人类社会中被刻意牵强地扯在了一起,从而影响了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一位学者,必须保持其学术的独立与心境的纯洁,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经久不衰的“王学”理论正是因其独特魅力,才能在思想史的长路上薪尽火传。
今年年初,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明确为“贵阳精神”,而“知行合一”正是当年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所提出的,它作为“心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阳明文化奠定了基础,使阳明思想渐成体系。无数学者对阳明思想的研究与普及工作没有白废,贵阳市近十年来为阳明文化的传承所作的努力已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了解阳明先生,了解阳明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阳明文化已经走出了固有的“唯心主义”定义的巢臼,而是更加客观地被大众所接受。同时,我们也比以往更加需要用人心、良知、以及道德标准来评判事物。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膨胀、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冲淡了人们的内在修养。于是让大众迫切需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需要以“致良知”作为思想的指导,去抵御人心的浮躁与功利。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致良知”强调人对自我进行更新,人以自觉的意识规范社会道德,以治疗人心来达到拯救社会的目的。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自信而乐观地放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作者:罗胜)
(责任编辑:姜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