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摄影/吴边
这首歌像我这年纪的人可能都会唱上两句——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饱含着泪花,它饱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
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
叫一声杏仁儿豆腐,京味儿真美,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茶。
……
北京奥运会后,我也到前门又去喝了一回大碗茶。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起大早坐城际列车到北京,乘公交换地铁,在雍和宫下车,游览了一个上午,又累又渴。来到前门,走向前门西大街,远远看到老舍茶馆门前露天茶摊的幌子就一步也不想走了。花二分钱喝上一口大碗茶,一股清爽直入心底——舒服!
在互联网上搜过得知,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站在街边,捧一碗不冷不热的大碗茶,一饮而尽,提神又解渴,自在又自然。这种清茶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眼下不是都在讲贴近吗,你看这大碗茶,既贴近社会、贴近百姓,又贴近生活,哪有不火的道理,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那天我看到,老舍茶馆的楼上,锣鼓喧天,茶客们正在边品茶边欣赏皮影戏;老舍茶馆的门旁就是大碗茶的茶摊,过路的人扔二分钢镚儿在箱子里,就可以站在那里好好解一顿渴。
据说,这老舍茶馆的前身就是北京大碗茶青年茶舍。当年的尹盛喜摔掉“铁饭碗”,带领20名知青,靠借来的1000元起家,前门箭楼西侧搭棚盘灶,创办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
北京人爱喝花茶,即香片,在老北京的茶馆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盖碗花茶。
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盖碗泡茶可以“察色、闻香、品味、观形”,试想——喝茶时,只需一手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一手又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即可,茶汤就会徐徐沁出,而茶叶又不会随汤入口,甚是惬意。喝茶时轻轻一刮茶汤则淡,稍重刮茶汤就会浓些,动作优雅从容,别有一番情韵。
精致的盖碗,花茶沏出的浓酽香氛,弥漫出的是从容情韵,那是在京华风情浸润中孕育出的平和……
而粗粝的大碗,碎末儿熬成的茶汤,透析出的则是在皇城根儿下阅尽了世事变幻后的从容……
两分钱解了渴,又享受了那一份从容后,才抬腿迈进老舍茶馆,踏进老舍茶馆的那一瞬,门口身穿长袍的服务员便一声洪亮热情的招呼:“到老舍茶馆,您就跟到了家似的,里面雅座,恭候着您呐。”充满京腔京韵的吆喝,让人顿时想起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老北京待客的礼数,于是倍感亲切。一楼是大茶馆——木质的回廊、高挂的大红宫灯、硬木八仙桌、靠背椅、细瓷盖碗,一如老舍先生笔下玉泰茶馆的风貌;二楼是四合茶院——四合院式的布局,幽幽的古筝不绝于耳,馨香的好茶,人们享受着茶中偷来的半日清闲;三楼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是“大碗茶酒楼”——可以喝茶、吃饭;西面的小舞台则蕴含了老北京戏院的风情。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的特色,有豆面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棋子酥、绿茶点、绿茶萨其马等,传统老北京小吃都做得非常袖珍精致。
每周的“戏迷乐”是票友们的节日,据说,每次来的戏迷都有上百人,有一种老年沙龙的感觉。茶馆还配备了专业的乐队,客人来了,可以登台客串,也可以坐在下面聊天消遣,欣赏名家名段或者看其他戏迷的演出。
茶馆的节目,还包括每天多场皮影戏表演和民乐表演,这些都不收费,茶客坐下来就可以看。老舍茶馆已经成为很多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临出门时,又听那穿长袍的服务员吆喝:“您慢走,咱们常来常往……”
有人说“盛世茶兴”,据了解,如今的老舍茶馆是日日高朋满座,有外国友人,也有年轻茶客,不过更多的还是那常来常往的老朋友。
老舍茶馆门前的大碗茶摊
茶馆内的盖碗茶
老舍茶馆
大碗茶
茶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