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军区第175医院办公楼大门右侧,有一株1953年种植的柚木树,驻地仅此一棵,足有一个人环抱那么粗。柚木树又叫喜树,它高耸浓密的树蓬,为医院办公楼带来了一片浓荫。有人说,它还给前来就诊的病人带来了“喜气”,给医院建设发展带来了“喜讯”:进入新世纪,医院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在全军万名军人伤病员问卷调查中排名全军第四、军区第一;是全军第一批卫勤建设先进单位;科研成果与军区同类医院相比名列第一。
今年6月,医院党委又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先进旅团党委。
谋打赢的事天天都在想
医院是应急机动保障部队。院党委“天天谋打赢”的思路进入医院建设“核心”后,情形大不相同:抽组精干医护力量组建“卫生营”,让“手术队上战场”,开展全员普训使保障力不波动,模拟各种地理环境,设定复杂情况,定期组织医疗队员开展野战条件下的卫勤演练,多台手术同步开展,多道难题现场破解。
过去战备等级转换,卫生营需要临时到科室收器材、装药品;现在,医院投入了550余万元,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先进的战备训练综合楼,各种轮式装备、医疗器材,上千种的药品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三室一库”里,用托盘储存,箱装化保管,只等一声命令,就能一推就装,一拉就走,一放就用,随时开赴战场。
抓“准备”要有紧迫感
紧迫感,催生出大胆的创新。一次演练,上级将野战医院展开地域指定在一块狭窄的洼地。大家开始还埋怨指挥员,但随后转念一想: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开阔的“风水宝地”让你办医院呢?他们当即针对复杂环境调整展开方案,很快练出一套应急机动新保障法。
你瞧,他们开设野战医院,如同娴熟地操作“变形金刚”,依据地形条件可大可小,可宽可窄,既能开设成纵横连接“大医院”,也能化整为零部署成各自独立的“小门诊”、“小病房”。
让每根发梢都体现军人气质
一次野战救护训练结束后,一身疲惫的女队员们没有被高强度的训练难倒,却为“头发问题”犯了愁:女队员头发长,常被泥水、汗水、硝烟搅得乱麻似的,可是在荒山野岭,连生活用水都吃紧,洗头谈何容易。
这样的困惑屡屡有之。演练任务接踵而来,医院政委邹荔把出征前的女队员召集起来,领到驻地一家理发店前。
邹荔说:“先理我的头发,要男孩型的。”理完后,邹荔笑呵呵地把头往后一仰,问:“不难看吧?”女队员前前后后围成一圈,细细地端详:“那是相当地好看。”笑声中,她们一个个把满头秀发剪成了齐耳短发。
以后每逢参加演习,姑娘们全都剪成“男孩头”,她们说:“要让每根站立的发稍,都体现出军人气质。”
能够野战的“野战医院”
新型野战医疗方舱,是全军最先进的野战卫生装备,开创了信息化条件下救治新模式。
医院在试训这套装备时发现,原集装箱组合式虽超越了发达国家的“列车医院”、“车载医院”等装备,但是吊装方式还不适应快速机动的要求。
于是,他们专题研究改进装载方式,使“野战医院”展开速度成倍提高,人员减少三分之一。在这套系统内,可以完成一所后方等级医院的检查、手术等常规救治,还能在野外实现远程会诊,一次展开床位100张。为达到野外开展医疗救治的要求,医护人员还严格对方舱内的空气进行了细菌培养,创新了“二次隔离”、“通道消毒”等新设计,有效区分了污染区和清洁区。
这套新装备在现代演兵场上的“亮相”,使部队告别了传统的“药箱加帐篷”、“担架医院”的救治方式。医院依托这套新装备,对未来战场战伤救治进行了研究,有35项课题获全军科技进步奖或医疗成果奖。
实现野外远程会诊
2007年5月,一架直升机呼啸而来,降落在野战卫生营门前的草地上,机舱门刚打开,医疗人员将一位受重伤的伤员抬进了野战卫生营。
情况危急,野战医院立即启动远程会诊系统。卫星车上的“铁锅”自动调整好角度,几秒钟后,电视屏幕上传来黎介寿院士组织会诊的清晰画面,主刀医生通过麦克风,向黎院士汇报伤员伤情:“伤员胸腹联合伤,开放性血气胸,肝脾破裂,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目前血压测不到,呼吸微弱,请院士给予会诊。”
“气管切开,进行救命手术……”虽远隔数千里,黎院士会诊的声音、画面清晰可见。专家很快确定了手术方案。手术组紧急实施手术,1个多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伤员伤情稳定下来。不久,又被抬上直升机,穿云破雾,转送至后方医院。
医护人员备战训练一个不能少
4月25日,随着一声哨响,除了值班人员外,全院人员都参加了3公里越野训练。
“医务人员不光技术要好,还要有个好体魄,身体撑不住,技术再好也枉然。”医院规定每名军人,文职人员、聘用人员都要参加战备训练。军人接到训练任务时,休假的应停止休假,文职人员和聘用人员不在位的,必须由他人顶替。这两条“铁规矩”,保证了医院接到命令,随时能抽组120人完成任务。
院领导介绍:目前,各科室人员视参训为荣,遇重大演练任务纷纷争着上、抢着去,医护人员闻战则喜,生怕错过参训机会。有的主动放弃休假、推迟婚期,还有的不讲条件、带病坚持,唯有对“困难”只字不提。
每年,医院按照训练骨干、中青年专家、新队员各“三分之一”的方法组训。经过3年训练,目前医院各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都经受了大项军事任务的历练。
建立社会联动服务机制
当年,漳州市在酝酿“110”服务时,一个最大的难题是伤病员无处可送。地方医院有各自的救治规章,很难破例。此时,驻漳州的175医院大胆和公安“110”创立“社会联动”服务机制,为医疗应急救治开辟了新的模式。
建立联动机制后,第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医院门诊技术力量本来就紧缺,现要增加24小时全天候应急值班,造成门诊任务更加繁重。医院采取了拓宽聘用渠道,从社会上引进专家人才,解决人力资源“瓶颈”问题。其次是有些“无主医疗”收费难,特别是车辆事故造成的一些危重病人在抢救过程中死亡,很容易形成“无主医疗”,为此,医院每年要贴进去几十万元,但院党委态度鲜明:人民需要的事就必须办,办院的宗旨就是救死扶伤。从1998年至今,他们已抢救110报警病人6000余人次,成功率达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