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证是前天发放的!”昨晚10时,绵竹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柏汕肯定地告诉记者,“孩子确实是被收养了。颁发了收养证后,从法律意义上说,他就不再是孤儿,被收养人和收养人之间成为完全法律意义上的父子、母子关系。
”
孩子名叫张安云,10岁,来自绵竹市,在5·12地震中痛失双亲。张安云也因此成为四川第一个被收养的地震孤儿。
昨晚7时,记者驱车来到德阳绵竹市农村小安云的姑妈姑父家。在到养父母家之前,他就住在这里。
听说记者找小安云的姑父刘斌,村民很热心地给记者指路———小安云被送养的事,村里很多人都知道。
刘斌的房屋被震成了危房,院子里搭着帐篷。小安云70多岁的爷爷正在砍猪草,奶奶在烧柴草做饭。“震后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她就到外面去割草晒干当柴烧。”小安云的爷爷颤悠悠地站着对记者说。
噩耗 地震夺去小安云父母 回忆起地震后的情景,刘斌眼圈红了。
5月12日13时30分,父亲将小安云送到汉旺中心小学后,就回租的房子睡午觉。夫妻俩在汉旺靠卖包子馒头为生,由于每天凌晨3时就要起床,中午一般要午休。地震发生后,出租房轰然倒塌。“五楼变一楼,倒得一塌糊涂。”当时刘斌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安云的爷爷奶奶。“我想小安云的爸爸妈妈没事的话,肯定会回来找老人的。”
当晚,刘斌没等到弟弟、弟妹,也没有小安云的消息。第二天,他们赶到汉旺,得到弟弟、弟妹已经遇难的噩耗,而小安云很安全,已被学校转移到绵竹体育场。
“找到小安云时,他问"我爸爸妈妈呢?"我只有说"你爸妈忙得很"。”虽然刘斌不敢告诉小安云噩耗,但聪明的孩子已经隐约猜到,只是不敢相信。
送养 几经反复亲人才答应 噩耗没能隐瞒多久,小安云很快就知道了。“他只是不停地流泪,哭不出声来,心理医生一看就慌了,赶紧给他做心理疏导。”刘斌说。小安云成了孤儿,成都市儿童活动中心把他接了过去,安排专门的爱心妈妈给他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照料,并带到北京、天津去过了儿童节。
在爱心妈妈的牵线下,一对成都夫妇向刘斌表达了收养小安云的愿望。
但是,收养并不顺利。阻力首先来自外公外婆,10岁的乖巧小外孙要离开自己,老两口很难接受。但二老都已80多岁高龄,抚养小安云已不现实。然后又是小安云的两个舅舅不同意,但他们的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太好,地震后更加窘迫。经过刘斌再三做工作,几经反复,外公外婆和舅舅们最终还是答应了把小安云送养。
初衷 为了孩子有个好前途 “把小安云送养出去,对他的前途有好处。”刘斌道出了初衷。根据《收养法》规定,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虽然长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小安云愿意吗?
“开始他是很抵触。”刘斌说。为培养感情,甄先生和爱人先将小安云接到成都生活,并为他报了学习班,慢慢产生了感情。但后来小安云听说必须改姓,又不愿意了。“他给我打电话,说想回家,一问原因,就是不愿意改姓。”但时间一长,小安云终于接受了甄先生夫妇,并签字答应被送养。
“只要娃娃有前途,我们老人家也愿意。”对于孙子被送养,小安云爷爷说,“不管怎样,他都是我的孙子”。本报记者
编者注:应收养人、送养人的要求,本文人名、相关地点均进行了处理。
专访绵竹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 可被收养孤儿的数量在不断变化
记者:谁能收养,是不是民政局说了算?
李柏汕:关键是收养人和送养人、孩子三方自己协商,民政部门只是审核材料、办理登记,有点类似于办理婚姻登记。民政部门不是“介绍所”,不可能去搞“拉郎配”。比如张安云的收养,地震后就开始谈,谈了几个月,我们只是审核他们的手续是否完备。
记者:想收养的人如何了解孤儿的信息?
李柏汕:我们必须尊重孤儿和监护人的隐私权,因此不能公布孤儿的信息。比如,现在绵竹就有一个1岁的孤儿,他家的门槛都被前来咨询收养的人踏破了,孩子的爷爷被迫搬了家。我们不可能老是去问人家愿不愿把孩子送给别人收养,不能让别人难堪。绵竹的地震孤儿中,有些是唇裂、有些是脑瘫,只有6个有收养意愿的孤儿。另外5个也有人在洽谈收养。
记者:为什么孤儿的数字一直在变化?
李柏汕:这是由于有些监护人(送养人)的送养意愿在不停变化。比如,我们就曾经向省民政厅申报过张安云的收养意愿,但后来他的监护人的送养意愿又变化了,表示不愿意送养。之后,又出现了几次反复。
来源 成都晚报
见习编辑 郭丽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