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同志去世了,我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天意,这位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出来的,写了一辈子激情燃烧的作品,始终激情燃烧的作家,就在激情燃烧的那个时刻——8月24日20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开始前的41分钟平静地离去!
魏巍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横空出世的黄钟大吕式的激情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教育、鼓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
“最可爱的人”,不仅在作品刚问世时,成为赴朝作战志愿军的标志词,而且自此之后长期以来,成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公安干警等一切人民群众英勇保卫者的家喻户晓的代名词。无数事实证明,从作品发表迄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烽烟骤起、鼙鼓连天之时,或是抗灾救险、临危受命之际,“最可爱的人”都会成为此时此地、彼时彼地、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最强音,成为鼓舞斗志、战胜敌人、排灾除险、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一篇不足4000字的文学作品,其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烈,流播如此之广泛,传扬如此之恒久,同党、国家、人民、军队和时代的命运关联如此之紧密,实在是古今中外一个罕见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这是魏巍的殊荣,也是以魏巍为代表的那一代军旅作家的殊荣,更是人民子弟兵的殊荣。
诚然,魏巍的传世之作,绝非仅止《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魏巍著作等身,佳篇迭出,诸如他在“文革”结束不久出版的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的《东方》和在改革开放期间先后创作出版的荣获“人生的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的《地球上的红飘带》、《火凤凰》等被称之为革命战争“三部曲”的3部长篇小说,以及从战争年代以来创作发表的大量诗歌、散文,均堪称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纵观魏巍的众多作品,贯穿着一条红线,回荡着一个主旋律,那就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革命战争,歌颂工农兵,特别是他念念不忘奋战在最基层的那些普通士兵,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歌功颂德,为他们树碑立传。
29年前,我从野战部队的基层单位,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工作,当时的部长就是我慕名已久的魏巍。他曾同我促膝谈心,给我讲《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的创作体会。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从部队基层来,有较长的基层工作经历和部队生活体验,这对于你来说,无论是抓好基层文化,或是自己进行文艺创作,都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我是很看重基层经历的,我也只有亲身深入志愿军作战前线,有了第一线的生活体验,才有可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作品来。”我向他请教怎样尽快提高创作水平,他说:“没有捷径。一个是多看,一个是多练。多看,是吸取人家的经验;多练,是积累自己的经验。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他还耐心地引导我,如何同战士交朋友,如何采访,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在下部队时坚持写日记等等,后来他还针对我的情况,特意亲笔为我写了一个条幅:“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这凝聚着老作家经验之谈的珍贵墨宝,迄今为止一直悬挂在我的书房里。老作家的这些谆谆教诲和殷殷勉励,使我受益匪浅。
魏巍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良师,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在同魏巍的相处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种特有的颂兵写兵亲兵为兵的“爱兵情结”。在多次跟随魏部长下部队调查蹲点时,我发现他来到连队如鱼得水,同战士亲如家人,他同连队官兵完全打成了一片,丝毫没有那种大首长、大作家的架子,看着他那一身简朴的装束、平易近人的言谈举止,令我感到他本身就“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开座谈会时,他和战士一样端一个马扎,往旁边一坐,就同战士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训练时,为了活跃气氛,他还会为战士朗诵当年他在战火硝烟中写就的如鼓点如号角般的“快板诗”;每到一个连队,他总是细心地倾听战士的呼声,千方百计只争朝夕地为战士排忧解难,因此深受战士的欢迎和爱戴。
今年7月10日,我得知魏巍因病在解放军301医院住院时,特地带去了5本我于4年前创作出版的《张思德传》去医院看望他。此书出版不久,我向他赠书时,特意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谨将此书赠给"最可爱的人"的最可爱的人——老首长老领导魏巍同志指正。”那次见面,魏巍看到我的这本关于张思德的书,十分高兴,说:“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像张思德这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人才是我们共和国的脊梁,应该宣扬这些人,很值得写,这个事你做得好!”为此,我这次来看望他时,特意带来此书托他转赠给“魏巍医疗小组”的医护人员,一方面是对医务人员精心治疗、细致护理魏巍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地像张思德那样,全力以赴地为魏老治病,以求他能早日康复出院。没想到时隔才一个多月,魏巍终因病笃不治,驾鹤西归,惜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