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男症”让她就业成难题
★毕业生心理指导★系列
23岁的陈佩佩(化名),是湖南某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随着毕业的日益临近,陈佩佩不禁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发起愁来,而横在她就业之路上的拦路虎,既不是专业能力的缺乏,也不是相关经验的不足,而是一个对她来说难以启齿的烦恼。
由于不愿意向熟悉的朋友透露心中的秘密,自己的困惑始终无法得到解决,陈佩佩只好通过本报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31-4517148,希望能向专家请教。在田田的引导下,陈佩佩缓缓地道出了埋在心中的那个秘密,原来,她有“恐男症”……
【志愿者档案】
本报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专家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琳琳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田田 见习记者 罗帅
不和男生交往的女孩
在记者的面前,陈佩佩是个个性内向,时常害羞的女孩。她告诉记者,五年前,也就是她读高二的时候,一天,来上课的是位代课的年轻男老师,当陈佩佩在听课的过程中,无意间与男老师四目相对时,她突然莫名其妙地感到脸红、心慌、紧张。此后,每当这位老师来上课时,她就会感到紧张不安,但是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越害怕紧张,那种紧张的程度反而越深了。
因担心被别人看见她窘迫的样子,陈佩佩上课时总是最后进教室,坐最后一排,下课时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这种心理紧张越来越严重了,甚至到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只要是男老师上课,她都会很紧张。
“这种情况从我的中学时期起一直持续着,直到现在。”陈佩佩惶恐地叙述着自己的“病情”,大学四年里,她很少和同班或者其他的男孩打交道,甚至都没怎么说过话。“只要对方是男的,我就会紧张地说不出话”。为此,她还闹过不少笑话,招来了不少误会。可这些对于陈佩佩来说都不算什么,最让她感到事态严重的,还是在去年11月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
对帅气老师的想象
去年11月,陈佩佩选修了一门课程,而执教的男老师是刚从某师大毕业的优秀生,不仅身材高大、外表出众,而且善于言表、很有修养,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一直是女同学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在第一次上这门选修课时,陈佩佩就感觉这位老师很有才华和风度。一天,她在听课时对老师突然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依偎在老师怀抱里与他亲近。当陈佩佩脑海里幻想着两人在一起的种种时,此时她已经脸红得像熟透的番茄,心跳也比平时快了许多,手心里还不停地冒汗。这样的状态直到下课,那位老师走出教室时才有所好转。
由于生怕这种“肮脏”的念头被别人窥见,此后,每当这位男老师上课时,陈佩佩都提心吊胆,提醒自己不要往老师的方向看,但是越害怕则越往那方面想。结果,高中的噩梦又一次重演,陈佩佩几乎见到所有异性都会很紧张,相应的症状也越来越重。
想想马上就要毕业了,而自己连招聘会都不敢参加,陈佩佩每天都为自己的“恐男症”而苦恼,更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和人生而担忧。
少女心中的秘密
为了让陈佩佩能放下心中的负担,顺利走上择业、就业之路,田田联系上了本报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琳琳。在与肖老师的交流过程中,陈佩佩还讲述了自己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5岁时,与所有的小孩子一样,陈佩佩是与父母同睡一床的。一天晚上,年幼的她无意间碰到了父亲勃起的阴茎。当时的她不懂事,觉得好玩,于是又用手碰了两次,让她没想到是,父亲突然惊醒并大声骂她是个“坏孩子”。当时,陈佩佩就被吓得大哭了起来,因为从小到大,父亲就很宠爱自己,从来就没被父亲骂过。那天晚上,被父亲骂“坏孩子”,让陈佩佩觉得很难堪,甚至觉得自己真的就是坏孩子了。此后,虽然父亲对她的好一如既往,但她对父亲总是保持距离,直到她长大。
父母从小就对她期望较高,要求严格,上了大学仍不许她随便与异性交往。而她从小就被老师、同学誉为典型的好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懂礼貌,从来没有与男同学有多少来往。就算进入大学后,同寝室的女孩都谈起了恋爱,她也很少与男孩来往,更不敢与男生亲近。随着年龄的增长,陈佩佩虽然也知道了一些生理知识,但她一直认为“性是肮脏的”。
专家建议
行为疗法卓有成效
肖老师在咨询过程中,向陈佩佩解释儿时的性好奇行为并没有过错,他人也不会因此认定你就是坏孩子,事实上陈父也没有那样看待自己的孩子。长大后,陈佩佩遇到男老师上课时,已经有了性意识的萌动,儿时的假设“想到性即坏孩子”困扰了她,于是产生焦虑紧张感。
肖老师告诉陈佩佩,随着年龄增长产生性意识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在经过这次咨询之后,陈佩佩又接连咨询了四次。第五次见到肖老师时,陈已经不那么紧张了,她对性有了足够的认识。“这在心理学的范围里,是属于认知疗法的一种。”肖老师向记者解释。
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肖老师又使用行为疗法教会陈佩佩使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方法”,每天训练2-3次,鼓励求助者去面对异性,有意识地暴露在异性面前。具体方式是:
第一,在一个陌生的场所找一个陌生的异性问路,问一个市区里头最繁华的众所周知的地点。事后记录下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反应和自己的感受。每天训练2次,并作记录。
第二,不管用什么策略,问周围邻里的异性,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好的坏的都要有,也记录下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反应和自己的感受。每天训练2次,并作记录。
第六次来到肖老师面前时,陈佩佩已经能够顺利地与熟悉的异性交流,肖老师鼓励她再接再厉,并祝愿在就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关键词
行为疗法
是一种依据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理论,采用经典的或操作的条件反射方法,以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病人的反常或不良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一种心理治疗。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和厌恶疗法。
田田寄语
战胜心中的魔鬼
“恐男症”并不是心理学里的专业术语,它只是对陈佩佩身上所体现症状的一种反映。其实,这是属于心理学中提及的交流障碍中特别的一种,它的特别在于,咨询者的症状不是与所有人有交流阻碍,而是与一个特殊群体保持距离。
造成陈佩佩这种心理困惑的,正是与她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从小,她身为家里的独生女儿,受到家人百般呵护。5岁时,无意间的孩童之举受到父亲的斥责后,便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铬印。从此,她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更对男性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而升上中学后,青春期的性意识萌动,让她对上课的男老师有了“非分之想”,更让她对男性产生了又爱又恨的情结。这种矛盾而激烈的情绪,陪伴她直到大学,那个年轻帅气的男老师又一次让陈佩佩心里那根对异性交往恐惧的弦绷紧了。面临毕业,这种心灵上的煎熬让陈佩佩不堪重负,甚至影响了她的前途。
所幸的是,她勇于面对自己阴暗的一面,并把它曝光在心理学专家的面前,从而找到了治疗的方法,走出了以前的阴影。田田对陈佩佩的勇气很是钦佩,更对她目前的情况感到欣慰,同时,也希望有更多面临相似问题的年轻人能勇敢地走出这一步。只有正视心底的魔鬼,才有战胜它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