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同学凭借关系找到工作,自认为能力优秀的小林却一无所获。在能力和关系二者之间,小林开始动摇——
不久前在我市举行的大学生招聘会上,小林再次碰壁。
在我市某大学就读的小林,被同学们称为“高材生”。
然而,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一直顺风顺水的小林,今年就要毕业了,而在近期的招聘中却屡屡从招聘会铩羽而归。
给小林带来心理挫折的,倒不是用人单位,而是那些平时他根本瞧不上眼的同学。小林的同班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找到工作,其中,有6名同学都找到了不错的单位。这6个人,按学习成绩乃至实践能力都赶不上小林,被他视为平庸之辈。然而,就是这6名同学,依靠父母的关系在就业上都走在了小林的前面。对此,小林言语中不乏揶揄:“真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老爸。”
说归说。但一冷静下来,小林却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近乎傻冒的问题:就业,究竟是能力重要,还是关系更重要。
其实,在小林的同学那里,这已经早已不是问题。
针对能力和关系的问题,连日来,记者对包括小林和其同学在内的我市20名大学生做了访问,得到的答案并不令人意外:这20名来自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的大学生,有10名学生认为家长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有7名学生认为很重要,但自己的努力也相当重要,只有3名学生认为不很重要。
这20名大学生中,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已经达到了半数以上。
而小林正好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一个。
小林自幼家境贫困,是靠跟亲戚借钱才读完的大学。他是一个理想型的人,虽然大学期间总接触社会,但始终保持着自己清高的性格,认为凭自己的能力总会找到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但谁知命运却跟他开起了玩笑。
其实,小林是有机会进入他看中的用人单位的。他说:“当时,有一家用人单位负责人很看好我,并暗示我要活动活动。当时,我一门心思想靠自己就业,就没照他的意思办,结果就落选了。”
经过这些挫折,小林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他说,他已经向家里写信,让家里寄一笔钱来,这些钱他将用来打点求职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他说:“家里供了我这么多年,是该回报父母的时候了。工作总这样悬着,也对不起父母。”
想法的改变,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好,还是不好呢?
本报实习生 于明君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