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规划实施三年 产量产能双提升——看安徽的粮食增产选择(上)
产粮大省粮食问题观察(二)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希望安徽在三到五年内,推广1000万亩,那么可以增加300万亩粮食产量。如果按一亩养活两个人计算,安徽就可以多养活六百万人口。
|
事实上,袁隆平的丰产工程只是安徽粮食增产规划三大举措之一。
安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主销区,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2005年以来,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致富农民”的新思路,安徽财政共投入资金3.71亿元,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规划在安徽俗称打造中部粮仓的“三大战役”。
小麦高产攻关
“小麦高产攻关自2005年起实施到今年,经历了3个种收季节,三年来总产量增长了72亿斤。”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刘永春告诉记者,与攻关前的2005年相比,全省小麦单产提高75.8公斤,增长29.6%,优质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累计增收65亿元以上,亩均增收达203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达131元。
据刘永春介绍,从2005年秋种起,安徽省启动了旨在依靠科技手段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通过狠抓播种质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扩大增产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质量,有效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数据显示,高产攻关活动实施三年来,安徽小麦增产占全国增量的比重不断提高,2006年安徽小麦增产46.2亿斤,占全国小麦增量的32.9%,2007年小麦增产14.5亿斤,占全国小麦增量的58%,今年小麦增产超过11亿斤,增量占全国的23%。
水稻产业提升行动
安徽是全国水稻优势产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为挖掘水稻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单产、质量、品牌、效益”四个提升,2006年春天,安徽启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攻方向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他们以2001年至2005年全省平均亩产量为基数,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力争用5年时间使亩产量提高100斤,总产量增加30亿斤,培育5个至1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新增效益30亿元以上。其中,袁隆平的丰产工程就是水稻产业提升工程的一个项目。
启动提升计划后,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安徽水稻平均亩产805.1斤,总产266.6亿斤,同比分别增加37.5斤和3.1亿斤。2007年安徽水稻平均亩产820.2斤,总产271.3亿斤,同比分别增加15.1斤和4.7亿斤。
目前,安徽中晚稻还没有完全收割完毕,具体数字尚未统计出来,但记者在安徽省8月27日召开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暨免耕示范现场会上了解到,2008年安徽水稻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规模扩大到1100万亩;示范区内实施财政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工作,使用挂钩品种的水稻面积达1084.2万亩;科技应用水平提升较快,全省优质稻面积250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2%;水稻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达75%以上。水稻订单生产也有新发展,195个稻米加工企业在水稻核心示范区与农户签订756万亩订单,占示范区面积的69%。
“同小麦一样,今年也是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第三个年头。若不出意外的话,丰收已成定局。”刘永春说。
玉米振兴计划
“安徽虽然不是玉米主产区,安徽农民尤其是沿淮地区的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习惯,但产量一直不高,种植规模偏小。省内加工企业一般大量从东北调进玉米。考虑到物流成本与加工饲料的需求,玉米也是安徽增产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安徽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处长陈继先对记者说。
在安徽省农委记者了解到,玉米振兴计划从2008年春季开始启动,同样是连续实施5年,每年建立50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示范区计划整体亩产水平定在900斤以上,力争突破1000斤。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力争在示范区内建成一批亩产1200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片。
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目前安徽省财政已安排4000万元资金作为玉米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款,同时确定全省玉米良种补贴面积为660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资金与良种应用挂钩。此外启动了玉米政策性保险,每亩保险金额为240元,保费为每亩12元,其中各级财政负担9.6元,农户负担2.4元。
“通过三大规划,安徽粮食总产在2005年521亿斤的基础上,连续登上570亿斤、580亿斤两个新台阶。今年我们预定的目标是600亿斤。”刘永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