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9月8日消息,国务院46个部门的“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规定,目前已经发布实施。按照“三定”规定,国家质检总局今后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工商总局也取消了相关评比表彰的事项。
中央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三定”中,我们都结合部门的功能特点,“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定清楚”。
上个世纪,一位领导人曾亲手为全国农业发展制订了“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这一“八字宪法”,期望自己的这篇文章能让全国各级农业机构、官员和几亿农民像遵守法律那样中规中矩地去种地。虽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实践证明那是错的。现在国务院部门决定“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定清楚”,是一项不得不进行的重要改革。笔者以自己比较熟悉的“小麦什么时间收割”为例,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山东省农业厅今年6月3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麦收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说,小麦蜡熟末期是最佳收获期。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引导农民在蜡熟末期抢收,确保颗粒归仓;要发挥机械作用,充分利用小麦成熟的时间差,积极组织引导省内小麦收割机保有量较多的地区向保有量较少的地区有序转移,从成熟期晚的地区向成熟期早的地区有序流动,等等。笔者认为,这就是高层部门插手微观领域的典型做法。
什么时间小麦成熟、能不能收割,农业厅的官员们肯定不如农民们了解情况,因此并不内行。“蜡黄就收”是几千年的常识,无需提醒,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麦收前几天,农民们会一天几次到田间查看,有的揉出麦穗中的麦子看灌浆情况或硬度,如果最近无雨,就晚割一天,这可提高小麦的品质。如果近几天多雨,不太熟也要收割,这与惜收没有关系。有的已收割几平方米后,发现麦秆太青又放弃收割。麦子打捆后放在地里时,是他们最操心的时候,因为一下雨,麦子比长在地里时更容易发霉,他们一定会采用种种办法进行保护。为何?因为麦田都承包给每户农民了,他们投入了耕地、种子、化肥和管理的费用后,不可能不关心麦收。对于天气情况,除了渔民,农民们可能是最关注天气预报的群体;至于要求私人购买的收割机先到熟的地方和麦田多的地方收割,这明显是在低估农民的智商。
国家成立农业部,各省设立农业厅,完全是为了处理基层部门不能处理的农业上的大事,如果他们连什么时间割麦、怎样割麦这类微观事情都要管,那省、市(地)、县、乡、村专门负责农业的机构和官员还有啥事可干?法律规定的村级地方自治还有啥实质内容?据我看,国家高层农业部门最应关心的,是农村土地产权如何清晰、如何自由流转的问题;是如果摆脱城乡分治,在教育、就业、医疗、自由迁徙等方面让农民享有平等社会保障的问题,等等。遗憾的是,他们在这方面却做得并不多,有点“抓小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