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夏丽莎实习生周霞)目前,成都市20多万户受灾群众入住过渡安置房,等待为期3年的永久安置房重建。这3年中,如何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昨(10)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灾后重建专题新闻发布会透露,成都市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目前已全面实现安置点社区化管理,全市357个灾后过渡安置点运行稳定。
“居民自治是社区化管理的重要特点。”成都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在安置点管理体系上,成都市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制定规章制度、民主管理社区事务,而政府主要负责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都江堰“幸福花园”安置点引进专业物业公司从事社区服务的管理模式,如今已在全市活动板房达到1500间以上的大型安置点中全面推行,运行费用均由政府补贴。
在中小型安置点,根据入住居民的不同,成都市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办法。在以原村、社区受灾群众为单位集中的过渡安置点,仍沿用原有的基层组织进行管理;而在一些由多个村、社区受灾群众打破原建制大规模集中的过渡安置点,则在按原建制相对集中的基础上,通过成立专门过渡安置点社区管委会,协调整个安置点的社会服务事务,推行社区化管理。
目前,全市过渡安置点已相继配备了临时党群组织办公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防疫站、便民商店等公共服务点,并组织起公共卫生、就业保障、安全保卫等相关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