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9月13日电(记者王海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无数游子心头分量特别重的一个节日。民俗专家说,中秋作为节日大约形成于隋唐时期,最早的内容是赏月,其团圆的节日内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的。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家李万鹏说,中秋作为节日,大概出现于隋唐时期,唐代诗人李朴有《中秋》诗曰:“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唐时日本和尚圆仁在所著的《大唐求法巡礼记》中,记载了山东荣成赤山法华寺的僧人过中秋节的情景。不过在唐代,中秋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赏月,过节的人群也主要在“士”这个阶层,赏月过中秋属于文人的雅兴。
中秋节盛行于宋代,宋朝时普通百姓也开始过中秋节。李万鹏说,中秋节在宋代还是家自为节,从明代开始,增加了社会交往的内容,人们开始在中秋期间走亲戚、送礼(主要是月饼),特别是姻亲,在中秋节前一定要送月饼,以此联络感情。
民俗专家认为,中秋节团圆的节日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加入的。中秋时节,满月当空,人们期待月圆人也圆。尤其是在唐五代以后,战乱频仍,离散的家庭增多,八月十五的满月也因此成为人间团圆的寄托。至今山东一带,还把中秋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饭叫做“圆月儿”。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