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北9月16日电 题:美国金融风暴重挫台湾市场
新华社记者 秦大军 陈键兴
台股跌穿6000点创35个月来新低,800亿元新台币金融资产“曝险”,主管机构被迫深夜“喊话”安抚……“百年一遇”的美国金融风暴破坏力愈来愈强,台湾市场眼下已被深深拖累,不安情绪满场弥漫。
台股跌穿6000点 创35个月来新低 16日,对台湾股市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日子。
受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消息的影响,台湾股市一泻千里,台股终场暴跌295点,跌幅为4.88%,以5756点作收,创2005年10月以来新低,成交值824.36亿元新台币。
雷曼兄弟是美国次级贷款的最大承销商,台湾金融机构受到美国次贷风波拖累,账面上亏损最严重的分别是永丰金、新光金、兆丰金、国泰金和富邦金。金融类股与科技类股的权值占台股权值的七成,金融股不可避免“受伤最重”,国泰金、新光金等纷纷跌停。台股八大类股皆墨,1734家股票下跌。
有岛内证券界人士说,一些投资大户因股价重挫,财产已输到“破产”局面,甚至已有人被迫“落跑”逃避债务。记者16日来到台北松仁路97号群益证券营业部,场内仅有2名股民,脸色阴沉,均不愿接受采访。
台湾经济目前不太景气,消费市场疲软,投资意愿不足,加上受国际市场整体不景气影响,股市相当长一段时期持续走低。有当地媒体早早喊出“台股6000点保卫战”。
“美国雷曼兄弟事件是台股跌破6000点大关的主要因素。”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康荣宝16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将让台股短期内无法站上多头,加上由于融资维持率的关系,断头卖压将会越来越严重,股市“未来将会向下修正”。
台湾东吴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中书对记者说:“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直接击倒已虚弱不堪的台湾股市。”他说,这次冲击不输“两房”风波,许多人相信还会有重量级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民众信心严重不足。
800亿元新台币金融资产“曝险 ”
15日深夜,台“行政院金管会”突然召开临时记者会,说全台银行、证券、投信、保险等岛内金融机构及一般投资人,共持有美国雷曼兄弟相关商品800亿元新台币。16日上午,“金管会”又临时再度召开记者会,安抚投资者“雷曼兄弟资产大于负债,当不致全部损失”。
有学者质疑“金管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认为岛内金融机构踩中美国雷曼兄弟金融商品“地雷”,数字“可能被低估”,认为“一个晚上统计的结果恐怕只是保守估计”。
康荣宝说,雷曼兄弟系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许多台湾企业如高铁选择雷曼兄弟作为承销商或财务顾问。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将延迟这些企业筹资的时间、能力,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台湾多家金融机构提供大量无担保贷款予雷曼兄弟,康荣宝说“这些贷款将无回收可能”。美国纽约南区破产法庭15日已经公布,雷曼兄弟前30大无担保债权银行,台湾有4家名列其中,包括一银、华银、台银及富邦银,均有数千万美元的无担保银行贷款。
台湾经济研究院学者杨家彦指出,目前最担心的是岛内金融机构发生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发生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吴中书认为,金融体系出现问题会收紧银根,放贷将格外“小心翼翼”,持续影响到消费、投资,“下半年岛内经济恐将继续走低”。
香港丰盛环球金融集团台湾分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兆群对记者说,岛内金融机构曾因美国次贷风波损失250亿元新台币,“美国雷曼兄弟事件给台湾金融体系带来的伤害比次贷风波更大”。
美国雷曼兄弟、国际集团等在台投资规模庞大,岛内客户众多。从15日起,雷曼兄弟在台子公司已通知客户不再受托下单。美国国际集团在台子公司南山人寿是岛内知名寿险公司,记者16日试着多次拨打该公司客服电话但都难以接通。不过,两家子公司已先后表态,称“美国母公司宣布破产,子公司不受影响营运正常,全力保障客户权益”。
金融产品购买、监管不应“崇洋” 面对美国金融风暴,台湾金融界人士和学者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监控金融风险?康荣宝说,无论是次级房贷、雷曼兄弟、美林等,都是因为高度财务杠杆下产生问题,因此“未来金融体系在监管银行时,应强化监管银行的财务杠杆”。
他表示,金融体系应强化金融授信机制、授信风险控管机制,要基于国际间以信用为主的贷款授信机制,对国际贷款给予更深入的授信调查,降低因国际间贷款所产生的问题。金融机构在提供股票质借、房地产抵押等相关业务时,要具有更高的风险控管意识,考虑“银行不作高风险贷款,以保障存款人”。
吴中书说,最让人吃惊的是,美国金融市场自诩管理是最先进的,法规是最完善的,竟然还会出现多家金融机构破产,“这表明西方信用评级、风险估算事实上是存在问题的”。
吴中书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范金融风险方面“应该有独到的见解”,“不能西方国家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而应根据自身实际“不能崇洋”。他说,应加强对欧美金融法规的认识,对新型金融商品设计原理的认识,这样才能保障自身金融体系运行健全。
“要有危机意识,再大的金融机构也存在潜在风险。”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周吴添说,投资者应该真正了解所购买的金融商品,不能因为其是最大的发达国家,最大的金融机构,就“被它炫目的光环所吸引而忘了风险”。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