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疲劳”,是指由于神经过度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而引起的心理疲惫、情绪波动。繁忙紧张的训练、工作会使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疲劳”。人一旦“心理疲劳”,机体器官活动效率会有所降低,新陈代谢也会减弱或衰退,不仅给正常的训练工作带来影响,也会给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在训练中,广大官兵应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心理疲劳”,具体来说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训练计划,做到“张弛有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过高会产生“心理疲劳”。一些部队承担着新课目、新装备组训任务,由于训练强度大,时间紧,官兵们难免产生焦虑、急躁情绪,导致“心理疲劳”。而有的专业却长时间处在单调重复的训练中,官兵们缺乏兴趣、疲于应付,从而产生另一种“心理疲劳”。因此,指挥员在组训时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计划,切莫急于求成,否则将事与愿违。另外,还要注意适当地给受训对象减压,用调整训练强度和节奏的方法来调动官兵的参训热情,避免受训对象在情绪和体力上的“陡升陡降”。
端正训练态度,激活情绪因子。心理学上的“疲劳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中体验的疲劳程度,与个体对完成这项任务的需要和动机有关。换言之,要想减缓这种心理疲劳,首先要充分认清军事训练的重要性,端正训练动机,激发训练内动力。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只有产生强烈的训练动机,参训者才会在训练中精力旺盛,士气高昂,使大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不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如果没有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愿望,虽然训练和工作的强度并不大,消耗的能量也不多,但也会感到身心疲惫。
学会自我调适,排除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心理疲劳”,也无须大惊小怪,只要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就可以有效控制这种疲劳感。当自己处在情绪低落时,不妨多想一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强颜欢笑”。尽管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但面部肌肉放松,肢体语言的活跃会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从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心理疲劳”。另外,越是感觉郁闷、枯燥的时候,越要加强与周围战友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从交流中获取别人好的训法经验,来更新完善自己的训练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交谈这一途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毕竟,你把快乐告诉别人,就会得到两份快乐,而你把烦恼告诉别人,就会减少一半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