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红摄
9月开学刚几天,上海接连发生多起学生跳楼的自杀事件。心理健康的重要正日益受到关注,而心理干预也成为一种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9月10日,是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旨在提醒人们来关注自杀这一社会现象,减少自杀的发生。
心理干预热线挽救生命 “能告诉我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吗?”
“家里就你和姐姐两个孩子吗?”
温柔的声音,轻缓的语气,耐心的询问——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在进行电话心理干预。日前,记者走进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中心时,这位接线员已经跟一位有自杀倾向的咨询者聊了将近一个小时。
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通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8008011117,24小时为抑郁和自杀者提供直接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
“我们每天平均接到100多个电话,地震的时候有所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个。”中心副主任张艳萍介绍。至今,心理危机热线已经开通了4条线路,仍然应接不暇,平均接听率只有30%左右。“开通以来,热线对57%有自杀危险的来电者进行了危机干预,挽救了近4000例高自杀风险的来电者。”
“我曾经接过好几例电话,拨打者都是具有高自杀风险的。”热线业务主管王翠玲说在自己接听到的电话中,情况紧急的并不是少数:“有一个来电者说,自己已经把刀片、安眠药准备好了,一边说一边就准备实施。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先倾听了解,让他情绪得到宣泄,然后实施危机干预。”
对于大部分来电者,热线给予情绪上的舒缓和情感上的支持,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接线员会先对来电者进行自杀风险评估,比如说有这个想法多久了?近两周内有没有自杀未遂的行为?像这样问一些问题。然后就是"共情"阶段,倾听、认可来电者的想法,让他们得到感情上的宣泄,最后再进行心理干预。”王翠玲主管向记者展示了接线员工作流程图,每一个阶段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原则纪律都非常清楚。
多种原因引发心理问题 据北京市卫生局最近一期发布的健康播报中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
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成立至今,共打进电话531551例,接听101023例,其中北京来电者占20%左右。
有专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尤其是自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主要与精神疾病、身体疾病、人格特征、心理因素、家族自杀史以及家庭、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
医学研究表明,死于自杀的人中,约50%患有抑郁症。如果患有抑郁症的同时还患有疼痛、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或患有癌症等绝症,自杀的危险性就更大。尤其是毁容、畸形、癫痫等形体缺陷和身体功能受损,对别人的依赖性增加,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时,自杀的危险性就特别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心理干预热线接听到的电话中,咨询的问题类型也比较多样:精神心理问题占20%,家庭关系问题占17%,其他人际关系占15%,工作学习问题20%。躯体疾病7%。
以和谐环境减少心理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陡增,自杀率的居高不下让人们对于心理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危机干预被提到了日程表上。目前,我国除了北京以外,还在南京、长沙、深圳、杭州等城市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设危机干预热线服务,向自杀高危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专家认为,目前,我们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来自于家人与朋友的足够的社会支持、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解决心理问题,预防自杀行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此,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赵春惠呼吁,全社会要创造一个愉快、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们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