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不能走向法治,要看公民能不能守法,更重要的是看政府是否守法。”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朱金坤日前对记者说。
在此前不久,余杭向外界公布了该区2007年度的“法治指数”:71.6分。这也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法治指数”。
许多人并不了解法治指数,但在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它是国家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主持的发展项目中,它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稳定的主要参数。朱金坤认为,一个地区法治水平的量化指标,可以衡量当地法治建设状况,也可以理解为群众的法治满意度。
余杭位于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北、西、东三面与杭州市区接壤,区名得自杭州市区以西的余杭镇。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发生于此,并因此使余杭声名远扬。
2005年,提出建设“法治余杭”中的余杭区,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浙江大学副校长胡建淼、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郑成良等10位国内法学界专家齐聚余杭,对“法治余杭”建设建言献策,并受聘建设法治余杭专家委员会委员。
专家们认为,“法治余杭”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动态目标,有必要设计出一套合理化、具体化、数字化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和评价余杭区的法治建设进程。专家们提出运用“量化考核评估体系”,用一个数字来反映余杭的法治水平。
随后,余杭区委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牵头,联合国内知名法学家进行法治余杭评估体系的研究,开始启动余杭“法治指数”的试验。
目前,“法治指数”在内地还没有参照性、可比性。据了解,余杭的法治指数来自四个方面,由政府机构中直接参与法律工作的成员组成的内部组占17.5%;非政府机关的教授、企业家、记者等组成的外部组占17.5%;江平、李步云、石泰峰、李林、郑成良、王公义、张志铭等16位国内法学界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占30%;余杭区内的百姓满意度占35%。
其中,百姓满意度调查共发出问卷1003份,内容包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对政府行政工作的认同度,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对权利救济的满意度,百姓的社会法治意识以及对市场秩序规范性、监督工作、民主政治参与、安全感的满意度。
据介绍,评估组选择了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进行调查,调查范围涉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单位,以及火车站、汽车站、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及被调查者家中等,调查方式包括实地调查、电话访问和网上调查等,最终获取法治指数。
“指数比较客观,在调查过程中区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他们只是提供了我们需要的帮助。”课题组组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钱弘道说,内部组、外部组及民意调查组均由课题组按行业和职业比例随意抽样,内部组成员不代表其所在部门,仅代表个人,因此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余杭法治指数的出台,在全国是新鲜事物,很有意义。”著名民法学家江平教授在宣布余杭法治指数时说,通过一个指数,科学地反映了余杭的法治水平,进而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它是政府的一个奋斗目标。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法治指数是政府量化法治的一种新尝试,是对一个地区法治水平的评价,可以给公众直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为我国地方法治建设提供了参照标准。
世界银行2006年出版的《国家的财富在哪里》在分析国家资本财富问题时,将法治指数作为国家无形资产余额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其无形资产平均有36%取决于教育水平,57%取决于法治程度。
“法治指数的出台是余杭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加油站"。”朱金坤说,余杭的法治建设状况从此有了一个“参照物”,公布法治指数,目的就是发现不足,出发点在改进、提升,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
事实上,量化考核评估体系是对政府的考核,让政府直面问题。有专家认为,“法治指数”既可促使政府推进法治建设,同时也给了市民一个表达意见的途径,可以培养民众的权利意识。(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