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苗苗 丁逸旻 邓潇亚)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科学》杂志19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吴孔明等研究人员有关转基因棉的一项科研成果。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所长、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孔明博士带领他的团队,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以大量的数据和试验结果证明,在中国广泛种植的Bt转基因棉花除了可以自己“杀虫”之外,还能保护周边的农作物免受棉铃虫危害,颇有“造福一方”的连带效应。
Bt棉花是一种具有Bt杀虫能力的转基因棉花。Bt是一种土壤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缩写,这种菌在芽孢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具有很高杀虫活性的晶体蛋白,近几年克隆Bt基因已被转入植物,使得植物具备同样的杀虫能力,也可以说植物本身就成了自己的“杀虫剂”。
据研究人员介绍,目前中国比较通行将Bt棉和多种作物混合种植,以减少棉铃虫对Bt棉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在其他周边农作物上寄生的棉铃虫都会迁移到Bt棉上产卵,幼虫和成虫如果食用这种棉花都会死亡。长期生活在Bt棉上的棉铃虫如果产生抗药性,它和食用其他作物的棉铃虫交配产生的幼虫抗药性将减低,仍然能够被Bt棉杀死。
吴孔明说:“这是转基因棉对生态环境作用研究的一项新发现,同时对中国多作物混合种植体系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农民种植Bt转基因棉后,棉铃虫的数量显著减少,棉花产量增加了15%-20%,农药用量减少50%以上,因喷洒农药造成的生态污染大大减少,也让那些由于喷农药而中毒的棉农松了一口气。
吴孔明说,他们的研究始于1997年,当时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棉刚刚开始,一直持续到2007年。研究覆盖了北方六个省——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和陕西,约3800万公顷的转基因棉田。
在中国,棉花生产最大的威胁来自虫害,其中罪魁祸首就是棉铃虫。1992年,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棉铃虫害,造成了华北地区大约30%的棉产量损失,给国家和棉农造成了约1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对于这种Bt转基因棉是否会造成土壤药物残留,从而造成“转基因”污染,吴孔明解释说Bt杀虫剂1960年开始就已经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了,它被认为对人、鱼类、植物、微生物及大多数昆虫是无害的,“它的转基因成分进入土壤后,大约在3天左右,就可以全部降解了。”
他在肯定转基因棉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指出:“每种技术的作用都是相对的,Bt棉同时也会杀死一些蛾或蝴蝶的幼虫,而且不喷洒农药后,棉花的大天敌棉铃虫没有了,但会滋生象盲椿蟓这种小天敌。”“而且对于Bt棉来说,经过长久的种植以后,棉铃虫是否会对它产生抗药性,使得这种棉花最终失去效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吴孔明介绍说,转基因棉除了该项目研究的国外这种进口品种外,中国在开发转基因棉项目上的技术也逐渐成熟,目前中国每年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在500-600万公顷,国产转基因棉种植面积占到70%左右。
2007年,中国种植转基因棉约350万公顷,减少使用杀虫剂达14万吨。“对中国农民来说,这种转基因棉的栽培过程不需要特殊的农业器械,对日常耕作也无影响。”吴孔明说。
《科学》杂志是非盈利性科学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刊物,在全球拥有大约100万读者,内容涵盖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种类。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