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个西海固生态移民家庭的生活变迁
新华社银川9月20日电(记者张芽芽 刘晓莉)10年来,宁夏西海固地区同心县的回族农民马庭富一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贫困山区村落的中等户,变成了引黄灌区生态移民村庄的“首富”,还培养出一名在湖北武汉的名牌大学读书的大学生。
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土地贫瘠、干旱少雨、交通不便造成这里的人们生活困苦,曾经被联合国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为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中国实施生态移民,将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居民从山区迁移到适合居住、土壤相对肥沃、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马庭富一家从同心县的山区生态移民到大河乡香园村已经10年,搬过来后,全家分到了8亩地,这里实施扶贫扬黄灌溉,引黄河的水来种地,解决了缺水的问题。
马庭富今年74岁,头戴白帽,胡须花白,提到庄稼便来了精神。他兴奋地说:“搬来以后,现在引黄河的水种地,黄河的水太好了,种啥啥都长。”马家宽敞的院子里,成片的蔬菜和向日葵长势良好,翠绿和明黄交织,证实着他所说的“黄河的水太好了”。
和父辈不同,马庭富的二儿子的眼界不仅在土地上。今年53岁的马英成回忆说,在山区住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土地贫瘠,粮食收成总是不好,缺水造成吃水用水困难,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车很难进来,只能运来很少的水给村里人用。
昔日闭塞的环境,并没有阻碍马英成开阔灵活的思路,搬家后,他利用大河乡便利的交通条件,搞起了工程项目,每年能挣几十万,自己拥有一辆桑塔纳轿车。
“当时我在村里算中等收入。”马英成坦率地说,“生态移民后,现在我是村里的"首富"。很多人在我的带动下,做起了工程、运输生意。”
今年20岁的马锋是马庭富的孙子、马英成的儿子。马锋说,住在山里的时候,放牧造成土地的沙化,导致粮食收成很差,喝的都是盐水,“没有教育,没有电”。
生态移民到大河乡后,马锋就读小学四年级,后来考上了位于银川的六盘山高级中学,这段求学岁月深刻地影响了马锋,提到六盘山中学的时候,他的表情兴奋,声调也稍稍提高。
六盘山中学是一所为西海固等地区学生开设的学校,让农村孩子可以到城市读书。念书时,马锋不用交学费住宿费,只需要交不多的课本费,而且学校每月还提供补助给他,家里的支出很少。
“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老师经常去北京交流,我们总能很快见到最新的考试题型。而且学校重视全面培养学生,逢节日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文化节。”马锋说。
优质教育保证了学生的素质,马锋考上了湖北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专业。他的案头放着《李开复文集》《从历史看人物》等书,显示出这个理工科生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
谈到未来,马锋说,他毕业以后想去沿海大城市发展,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马庭富一家只是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一个缩影。马家所在的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10年间共完成生态移民20万人、开发水浇地40万亩。生态移民帮助20万人完成的,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从一种生活到另一种生活。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