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无此装备安得出舱
概念篇
所谓的“太空行走”,实际上是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实则无路可走;且要求航天员的上肢必须很有力,因为太空行走不是真正的走,而主要是用手。
硬件篇
气闸舱:太空行走的门户
重要星:★★★★★
凡有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载人航天器,必须设置气闸舱。气闸舱是一种特设的专用小舱室,可供两名航天员同时在里面穿、脱航天服。“神七”的轨道舱中正是比“神六”多设计了这样一个“夹层”。
|
气闸舱的主要特点是有内、外两扇门,内闸门与座舱相通,外闸门与太空相通。航天员在出舱前,先在外闸门关闭的情况下打开内闸门。等进入气闸舱,穿好航天服后,再关闭内闸门,以防止座舱中的空气外泄。
气闸舱必须具有良好的减压与增压功能,压力变化速度必须与人体生理功能相适应。
舱外航天服:微型载人航天器
重要星:★★★★★
舱外航天服比舱内航天服设计与功能都要更为复杂,前者俨然是个小卫星,它具备独立的运作系统,保证航天员离开太空船也能有气、液、电的供给,以维持生存、工作和通讯需要。
舱外服的外层防护材料具备防辐射、防紫外线、抗骤冷、抗骤热等功能。我国自主设计的舱外航天服“飞天号”可以在-120℃至120℃温度范围内具有足够的柔韧性,又具有耐太空辐射和宇宙漂浮颗粒物等侵害的特殊性能。据悉,“飞天号”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此次一同出战的除了一套“飞天号”,还有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鹰号”。
笨重的舱外服上天前是折叠压紧并打包放好在轨道舱里的。上天后,宇航员要把舱外服解开,并做一些简单的组装。组装完成之后还要进行包括密封性能在内的各种检测。
地面测控不仅要控制飞船,也要能测控航天服,地面指挥中心要随时知道航天员的身体情况和环境参数,对航天服发出指令。
工具篇
安全带和限制器:维系宇航员的生命线
重要星:★★★★
安全绳索的作用大致有二:在早年或初期太空行走时,一般还没有准备好背包式环控生保系统,要用一根由多条管道组成的“脐带”,从母航天器中伸出,连接到航天服上,由母航天器通过“脐带”向航天服输送氧气、压力、冷却水和电力,就像腹中胎儿以脐带与母体相连来维持生命一样;另一个用处则相当于登山运动员的安全绳索,一旦有意外状况发生,留守气闸舱的宇航员必须将出舱的队友“扯”回。
太空工具:完成太空任务的利器
重要星:★★★★
太空工具可辅助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中的各项任务。以曾经出舱维修“发现号”的美国宇航员所带工具包为例,该工具包内装有手提式红外摄像机,用于扫描隔热瓦,以便发现裂缝;手提式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机翼和修补材料的温度;以及用特殊材质制成的泥铲、刮刀与填缝枪等。
载人机动装置:迈出太空的又一步
重要星:★★★
安全带的长度有限,一般在十几米,太长容易发生扭曲、打结甚至断裂,所以使用安全带的航天员,只能在母航天器附近活动;而载人机动装置能携带相当量的高压氮气,可以让航天员到达距离航天器百米远的地方活动。除了“太空摩托艇”外,还有“飞行座椅”(见图)。
实战篇
人员部署:三人同行配置最优
通常,空间站应在有三名航天员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太空行走,其中两名航天员同时进入气闸舱以便相互照应,另一名航天员留在空间站内,负责操纵和监测系统,并检查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情况,以便出现安全问题时,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帮助他们返回空间站。
出舱准备:吸氧排氮按部就班
位于轨道舱中的两名宇航员互相协助穿好航天服,在换衣检测完毕后,先操作泄压,然后打开舱门。但最终"走"出舱门的却只是其中一人,因为另外一人必须留守在舱内,协助队友出舱、入舱。若有突发情况,留守者还要通过安全绳将出舱队友拽回来。
出舱前,航天员必须在气闸舱内完成吸入纯氧,呼出氮气的程序,即将体内的氮气排除,目的是预防减压病。
航天员出舱一次准备工作时间很长,包括穿航天服、检查、吸氧等准备工作一般就要两三个小时。
出舱"飞天":饮水进食排泄不愁
宇航员准备工作就绪后,将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飞天号"并携带电脐带出舱活动。
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航天器的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航天员用可手握住一个一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抵达目的地取回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后返回。
航天员在太空行走的过程中速度和飞船是一致的,也是每秒七八公里。
航天员出舱时间如果比较长,航天服内还配备了饮水、进食、甚至小型排泄系统。航天员回到气闸舱后,可将航天服里的排泄系统取出,倒入专门收集粪便的收集容器里。当一次性的气闸舱能量耗尽时,排泄物将随着气闸舱一同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安全回舱:关门复压任务完成
航天员回到轨道舱后,关闭舱门。回舱后,首先进行舱外航天服漏检,检漏没有发现异常问题后,轨道舱开始复压,舱外航天服则开始增压,待到轨道舱与舱外航天服压力平衡后,航天员这时才能脱掉舱外航天服。
航天员从舱外回到轨道舱后,用于恢复舱内的气压是5个复压气瓶--泄复压技术是"神七"研制人员攻关的关键技术。
舱内服
舱内航天服是供航天员在飞船上升下降时穿着,主要功能有供压充气、稳定温度以及通讯等。
我国自主研制的舱内航天服由3部分组成:
散温层:与内衣裤连接在一起,通过管道将气流送往头部、四肢躯干,经排气出口排出,带走人体产生的热量;气密层:由涂有丁基或氯丁橡胶的棉纶织物制成,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服装加压后气体泄露;
限制层:由耐高温、抗磨损材料制成,保护服装内层结构,并使航天服按预定形态膨胀,保证穿着舒适合体。
舱外航天服
头盔
头盔壳用高强度聚碳酸酯制成,有减震、隔热、消声、通风和供氧的功能;面窗有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以保护眼睛。
服装
服装由多层组成。最里面的一层是液冷服,用于带走身体发出的多余热量;第二层是加压服,有3层:内层用有通风管的尼龙制成,中层与外层之间充气,外层用涂氯丁橡胶的尼龙制成,以维持服装内的气体压力;第三层是限制服,其作用是限制加压服向外膨胀;第四层是防热服,也有多层;
最外层是服装外套,由涂铝薄膜制成,除防热外,还起着防磨损、防燃烧、防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的作用。
手套
通过有全密性的腕圈与服装连接。手套按航天员手的大小定制。手指部分有波纹结构,便于操作,同时要求保证航天员触觉敏感。
太空背包
内装环控生保系统,与舱外航天服一起,实际上构成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保证航天员能在开放的太空中生存与执行任务。
环控生保系统由供氧装置、空气再生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监测系统和无线电通信系统等组成,其功能是向航天服内输送氧气和冷却水,维持航天服内的压力和温度,实施通风、散热,以及为航天员提供与载人航天器或地面之间的通信。
靴子
靴子有加压靴和外套靴两层。
(以此次与国产舱外航天服"飞天号"一同执行任务的俄罗斯航天服"海鹰号"为例解构舱外航天服。)
科普小剧场
美俄航天服之对比
1、穿着方式:俄罗斯的舱外航天服是后开门式,或称背部穿/脱结构;航天员从航天服背部的一个铰链门进入航天服。我国国产舱外航天服的穿着方式与俄罗斯航天服相似
美国的舱外航天服是分体式,或称腰部穿/脱结构。航天员穿它时从腰环进入,先穿下躯干,然后穿上躯干,通常需要别人帮助。
2、舒适度:美国航天员在穿过俄罗斯的出舱活动航天服以后,评价说比较喜欢俄罗斯航天服容易穿脱,在自然姿势下,穿俄罗斯的航天服感到比较舒适,但在工作和用力的时候就感到不太舒服。美国服装在腰部有一个轴承,因此上身左右转动很是方便。
3、技术细节:俄罗斯的航天手套在腕关节的设计上优于美国;头盔面窗的可见性方面,俄罗斯头盔在向下看时优于美国制品,但向上看和侧看都不如美国制品。
4、维修护理:据介绍俄罗斯航天服上多种设备可以打开维修,而美国航天服一旦出故障则需弃用,一般每半年要拿到地面保养一次。美俄航天服造价大约都是120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