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听讲的学生手捧《四书章句集注》。
9月24日下午3时20分。身着一件黑色对襟中式服装的彭林教授走进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的课堂。随着彭教授的一声“上课”,同学们全体起立,师生相互鞠躬,然后坐下,过程整齐而庄重。
这门课叫做“中国经典研读”,是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研读的对象是《四书》,最近这件事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作为主讲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身处舆论漩涡。面对诸多质疑,彭林一一予以回应。
质疑《四书》是旧东西,没必要搬进大学
回应其核心概念可超越时空
网上有人说,《四书》是种旧东西,没有必要照搬进大学课堂。对此彭林认为,《四书》的基本部分都很好,读书明理、好学求道的精神需要继承,其核心概念可以超越时空,应该为社会所包容。
之所以选择讲《四书》,彭老师解释说,一方面,两年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就动员他开一门关于《四书》的课,但因为当时自己比较忙,就暂时搁置了。这学期他将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四书》讲解中。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想比较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四书》是很好的入门。经过朱熹作注后,《四书》比较简明,同学们可以读懂。而且,学习《四书》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因为它教人如何为人仁爱、诚信。“如果连仁爱和诚信都不要了,我们还能要什么?”面对网上的质疑,彭林这样反问。
上课的同学也比较同意彭老师的看法。潘星宇同学说,正像彭老师说的,《四书》是“儒学之根基,六学之阶梯”,古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背了,但现在的大学生估计连“四书五经”的书目都说不全。听说美国大学有通识教育,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读一些西方经典名著。“而那不正相当于他们的"四书五经"吗?读《四书》有助于个人修养的培养,同时可以有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也是在传承文化。”潘星宇补充说。
质疑课堂上行礼是形式主义
回应礼仪是我们的文化核心
除了课前的相互鞠躬外,彭林还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提问“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这种做法遭到不少网友质疑,认为只有在小学时老师才会这么要求,大学课堂大可不必如此拘礼,是形式主义。但彭林认为,行礼是师生间最好的尊重。古人言:“请益则起。”说的就是,如果学生想让老师再多说一次,就要起立以示尊敬。
“中国有良好的文化传统,特别讲究道德、公理、良知,认为人性本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不同的。”彭林认为,西方的文化核心是宗教,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因此通过宗教来约束、管理人心和社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做礼拜和祷告。
“中国的古人很聪明,他们将人性本善这样很虚无缥缈的道理转化成了礼仪。”彭林认为,现在的教育使学生有些过于自我,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尊重别人。“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核心即是礼仪,行礼是表达尊重的意思。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多次鞠躬,就是做了最好的表率。”彭林说。
质疑大学生没有必要背《四书》
回应理解应该从背诵开始
关于大学生还有没有必要背《四书》,也是舆论争议的中心之一。对此,彭林坦诚地表示,毕竟是第一次开这门课,这也是一种尝试。背书在古代是童子功,是一种传统。现在的大学生都在20岁左右,背书已经有点晚了,但还是希望他们能够适当地背一点。“如果完全背下来困难的话,可以只背《四书》里的《大学》、《中庸》和《论语》,而《孟子》略微有点长,下一轮教学时再做些调整。我相信能做到的同学将终身受益。”彭林这样认为。
此外,彭林认为,背书对于增进理解很有帮助。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有人指责这是死记硬背,他反驳道:“大家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怎么不说死记硬背了呢?理解就应该从背诵开始。”
彭林挑选的教材是朱熹注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也有汉代和清代的注书,但都繁琐晦涩。而朱熹注本“不繁琐,分量不大,深浅程度适合在一学期内讲完。”在讲课过程中,彭林是一字一句地精讲。他说:“读古书,就要逐字逐句的,讲究"文字"、"音韵"、"训诂"。我还会让学生自己点标点,学会读古书的技能,因为点标点是最起码的基本功,能看出你是否看懂了。”
“清华的传统是"爱国、报国"”,彭林说,“我希望上完课以后,这些同学能对母文化有一种温情和敬意。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能忘记自己的经典文化。希望同学们在自己读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对自身经典文化的一种理解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