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晏扬先生在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袁博士的私塾如何独善其身》一文,对我本人办私塾教女儿提出质疑,认为很难脱离既有教育体制而营造一个世外桃源。我不能认同晏先生的观点,本人办私塾教女的本意就不是想挑战现行教育体制和营造世外桃源,而是想给孩子多一种选择。
晏先生文章的主旨,只是希望我对主流教育体制的有关问题直接提出批评和建议,或许更有建设性,而对我在体制外另辟蹊径,教女儿办私塾,则表示无法看好。我不反对体制内教育改革的众多努力,但我与晏先生的不同,便是认为主流教育体制积弊甚重,除了需要内部的改革,更需要来自体制外的冲击与挑战。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该打破教育单一体制的垄断,实施多元体制,鼓励多样教学,引入健康的教育竞争机制,改革目前极不合理的应试机制。
本人教女儿,又教其他孩子,创办私塾五六年,并不是要颠覆目前的主流教育体制,但我觉得现代私塾教育确有其灵活、多样,特别是个性化超前教育的优势,可作为主流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而且,不同教育体制之间只要能平等对话、有效沟通,本可以互相促进而彼此双赢。比如在美国,人数多达二百万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在获得法律认可后,便与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互补局面:一方面,家庭学校的灵活多样和个性化超前的基础教育,使得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成为不少一流高等院校欢迎的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学校在体育运动场所、理科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硬件设施,也普遍对在家上学的孩子开放。这种多元体制和多样教学的模式,显然有益于美国的各类人才培养和多样化文化建设。
最近,在媒体和教育界朋友的关注和支持下,我9岁的女儿袁小逸经过五年多私塾教育,能有幸去嘉兴市清河中学初二体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让一个私塾孩子变为学校学生,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我的观念并不封闭,而是具有开放性的。私塾女孩尝试学校学习,迄今还在实验中,但其中所透露出的各种信息,将为现今教育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和讨论。希望这成为现代私塾与主流学校的一次生动对话,一场有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