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姓》
2008 秋后算账
《百姓》主笔 汪洋
2008年秋后算账,是从关注中国粮食走势的视角来解读的。
|
2008年,世界充满变数与挑战。石油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消散,粮食战争又全面打响,波及的范围远远高于石油。控制石油可以说是控制了全球经济,而控制粮食可以说是控制了人类。生活中可以没有石油,但绝不可以没有粮食,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也是国家生存安全的基本保障。中国粮食经历了增长的快乐和减产的忧虑之后,国家出台系列保护农业的政策,中国农业逐渐找到粮食增产与土地政策的开关。
2008年对于中国农业来讲是大考,年初的雪灾,五月的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均在中国传统粮仓的湖南和四川发生,一定程度影响着粮食的走势。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减对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有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2008秋后算账,是从关注中国粮食走势的视角来解读的。粮食是民生,增产是国计,是国家安全战略问题。
打好秋收攻坚战
最近,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北方秋粮生产工作会议上表示,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目前,秋粮生产进展顺利,预计面积超过11亿亩,比去年增加500万亩以上。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正在中国各省市召开,初步预测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各地普遍反映水稻、玉米、大豆长势较好。不过,必须看到,秋粮生产还要经受洪涝、干旱、早霜、病虫害等重要关口的考验,防灾抗灾和田间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川阆中枣碧乡周公寨村种粮大户杨永杰谈及今年的收成时说,地震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全家收入小麦3万多公斤、玉米近2万公斤、黄豆1万多公斤,年收入达9万余元。站在20多亩挂满稻穗的秧田里,飘洒在乡野中的稻花绿浪滚滚。杨永杰说:“稻穗颗粒饱满,比去年还要好上一成,可望产稻1万多公斤。”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中国粮食有望达到5亿吨,这是继2007年之后的又一丰收年。据报道,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12亿吨的顶峰,当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已实现供求基本平衡,且丰年有余。其后,“粮食收购保护价”被取消。但十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对农产品的消耗加大,另有数以亿计原来从事粮食、肉类生产的人口,转为从事非农产业,成为粮食的纯消费者,中国粮食供需的旧平衡已被打破。
2008年上半年,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同比增长2.65%,这也是我国连续5年粮食获得大丰收,保证了粮食充足的供应。连续5年的粮食丰收,中国粮食市场显得平静许多。但随着各界释放粮价长期上涨预期,中国遏制农产品价格飙升、避免经济陷入物价轮番上涨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全球性的粮食危机至少提醒政府,在储备战略中,农业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从2007年的情况看,北方地区15个省(区、市)秋粮面积占全国的54.7%,产量占全国的52.3%。2008年要实现连续五年增产,要实现全国秋粮丰收,北方必须勇挑重担。当前正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多发、高发时期。从气象灾害来看,不确定性很大。据预测,华北地区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东北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早霜,对秋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从病虫害来看,玉米螟、草地螟等比较严重。
目前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号召各级农业部门要科学掌握秋粮生产形势,做好后期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夺取秋粮丰收,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出贡献。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
近期中央政府出台保增收控通胀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保一控的目标能否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状况攸关大局。?????
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和低通胀态势。这其中,农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从2007年开始,农业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速差距拉大,农业难以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状况重又显现。
在我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历次国民经济的起落涨跌,无一不与农业的发展状况紧密关联,特别是国民经济的几次大的调整,无一不是农业尤其是粮食出现严重问题所致。
袁隆平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谈及今年粮食增收及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时表示,世界粮价在上涨,但国内并没有怎么上涨,国家控制得比较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一万亿斤。一万亿斤的水平就是每人平均有400公斤左右,要达到温饱的话,每人300公斤就够了,400公斤是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了,所以中国的粮食并没有出现危机。国际上是出现了危机,有些国家有动乱,粮价在暴涨。像泰国的大米,原来300多美元一吨,现在超过了1000美元一吨。中国粮价略有提高,但涨得不厉害,还是比较稳定的。
粮食、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国家很重视,有识之士也很重视,但也有人觉得粮食工作无所谓,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中国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政策,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科技上讲,粮食作物的产量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技术有了,还需要农民采用。问题是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原因是种粮的效益不高。
袁隆平说:“粮价太低了,但又不能涨,一涨就影响全局。农民种粮效益很低,甚至于亏本,哪有积极性呢?政府有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这非常好,但是还要改进一下。惠农政策,不是拿钱来补吗?现在良种补贴一亩地才四、五块钱,农机补贴,大概一亩地补十多块钱。这个补贴一个是量不大,另外没补到点子上。”
当主产区小麦、稻谷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由委托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以稳定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国家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控,采取四大措施确保粮油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这些措施包括:继续做好国家临时存储粮和中央储备粮的竞价销售工作,保证市场供应;推动产销衔接,加强粮源组织调度,保证粮食供应,稳定市场粮价;进一步做好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工作;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和中央储备玉米的跨省移库工作,改善粮食库存布局。
中国粮食安全影响世界
2008年初世界范围的粮食涨价所带来的粮食危机表明,粮食自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更是,粮食生产事关中国国家安全。如何协调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如何保证农民仍有兴趣留在耕地上是中国农业面对的问题。
目前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两项,补贴款直接交到农民手中。除了直接补贴外,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还有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即农民在购买良种或农机具时享受的补贴。
种粮划不划算,农民的账算得最精。算账的结果是,尽管增加后的补贴不足以补偿农资价格上涨和请工费用增加等开支,但综合近几年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尽管从往年看种西瓜效益好于种粮,但今年我们这里的农民减少了一半的西瓜种植面积而改种粮食,就是因为国家有补贴、风险小,增收比较可靠。”杨永杰说。
目前,中国粮食播种面积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中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
全球性的粮食短缺,让中国打造“海外农场”的热情日益高涨。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国内企业赴海外开发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资源,将弥补国内资源与需求的矛盾。南美洲和俄罗斯的农场也可能是中国企业新的投资热土。
事实上,开发南美、澳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优厚的水土资源在降低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进入全球农业大循环,粮食产品返销将成为国内市场的有益补充。
1996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中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