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6日电 题: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制造副总工程师:刘军生
作者:王 庆
时钟已经指向了深夜12点,一场新雨带走了让人难耐的暑气,大多数人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但此时此刻刘军生却怎么也睡不着,白天的一个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他,突然他紧锁的眉头舒展了……
无数个夜晚,刘军生总是在思考中度过。
一腔热血钻技术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崇尚科学的味道”,那是一个对知识对人才极度渴求的年代。
1983年,年仅20岁的刘军生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走进了让他心驰神往的地方——位于凤县山沟里我国唯一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厂,成了一名发动机组合件车间的工艺员。工作不久,他就参加了长征四号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零件和组件,单调的生活并未阻拦年轻澎湃的心和沸腾的热血。为了尽快了解产品情况、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刘军生一面熟悉图纸、一面熟悉产品零、部件图号、特点及分类,掌握产品的加工方法和生产过程,只要有时间他就泡在生产一线向车间的老师傅请教、向同行请教,在生产过程中他与操作者、工艺等各方面人员积极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凭着一股勤奋好学、潜心钻研的劲头,在短时间内对一级发动机的燃烧室、燃气发生器、涡轮盖组件等关键零部组合件的生产工艺图纸有了总体了解后,迅速编制了全套工艺规程,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并顺利通过各项试车考验。
一份责任挑重担 时光荏苒17年,于世事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刘军生也由最初的工艺员成长为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副总工程师,但他有一个“毛病”总也改不了,那就是一有空就钻到生产一线,在产品跟前看来看去、转来转去。但就是这一看一转,让他解决了长征系列发动机生产中的许多重大关键的技术问题。
某长征系列发动机推力室身部进行车加工后,有职工无意间发现推力室身部端头存在裂纹且深度不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刘军生的高度重视。他带领车间工艺等人员对试验件进行试验压力值均高于产品验收压力值的验证试验,并选取一件有裂纹的产品参加热试车,试车成功后,经分解检查均属合格品。但航天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使他们没有就此放过这个问题。为了彻底消除端头裂纹,他们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工艺试验。试验初期产品竟然出现了扭曲的现象,这是比裂纹更可怕的问题。在首次失利的情况下,他果断采用第二套方案,将钎焊身部工艺集合器上四个扁管移至内环上,改变钎焊身部受力状态,当第二个试验件摆在专家们的面前时,没有出现扭曲现象,身部端头的裂纹也奇迹般地消失了。连日来凝聚在他脸上的愁云消散了、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此方法也正式纳入到工艺规程中。
看着没有任何裂纹的摆动轴镀铬照片时,刘军生紧张的神经才有稍许放松。2005年表面处理车间加工了两批摆动轴镀铬件,经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些零件出现裂纹。为了尽快摸清镀铬过程中产品基体开裂的原因和消除方法,怀着干就干好的信念,刘军生和工艺处人员对几十件镀铬零件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及时记录生产中的各种数据及实验结果,盘查可能出现问题的所有环节。对特种工艺而言,生产加工大都是由过程来控制,所以工作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否则前面的工序都将化为乌有。在整个镀铬过程中,大家更是十二分小心,先用肉眼观察是镀层裂了还是零件裂了,再通过高倍显微镜和无损检测来判定结果,并对每个试件进行照相保存。不知经过多少次反复的试验、多少回合的检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有效控制产品基体开裂的方法,专家也一致认为所有控制措施均有效降低了基体的开裂问题。
一颗丹心向航天 “神舟五号”的成功飞行,让无数国人为之振奋,让众多媒体纷纷聚焦中国航天。面对即将生产的“神舟六号”发动机,每一个投入到这场战斗中的人们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刘军生也不例外。从零件投产开始,他就深入生产一线、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做到了发动机办理的质疑单数量最少,取得了厂内、厂外发动机气密试验一次通过的好成绩。
2005年3月,“神舟六号”所需发动机运抵北京,在交付前的气密性复测过程中压力表突然下降,在场人员立即对此现象进行排查,结果表明压力表下降是由于密封漏率超标。现场当即决定将该台发动机返回厂里查找原因,另外重新组装一台新发动机。时间不能等、生产不能停,全厂人立刻行动起来,将重新装配的发动机按期交付。在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的标杆下,刘军生又一次接受挑战。为了彻底弄清密封漏率超标问题,在经过多次的模拟试验、检测、分析后,他终于得出了一组令人惊喜的数据,查清了密封漏率超标的原因,并给出了这种现象不影响发动机工作可靠性的结论。
10月12日,在“神舟六号”发射的那一刻,当他在发射场亲眼看见发动机喷发出美丽的橘黄色火焰将火箭稳稳托起时;亲耳听到发动机工作发出沉闷震耳的轰鸣时,从内心里他感到了巨大的震撼。那轰鸣声仿佛是世间最悦耳的音乐;那橘黄色火焰仿佛是世间最美丽的色彩;那场景在他的眼里也一定是世间最壮观的画卷。
而今“神舟七号”即将发射,在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希望——那就是能再次看到世人为我国航天史上多人多天飞行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喜笑颜开、相互庆贺的场景。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