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过约3个小时的紧急磋商,美国国会25日就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金融援助计划达成原则一致,使该方案朝实施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这项救市计划到底能不能如期实施,如何实施,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不仅在国会内部反对声仍然十分强烈,由166名经济学家组成的“反对团”,也联名上书美国国会,要求国会不要匆忙通过布什政府提出的这项救市计划。
为什么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这么难产呢?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不是尊重纳税人?很显然,美国政府的这项救市计划,是在动用纳税人的钱,是用纳税人的钱挽救本应该由市场“拯救”的银行,是让纳税人为银行的决策失误、管理失误、判断失误、经营失误埋单。如果不经过纳税人的同意,是会引起公愤的。那么,我国在动用财政资金方面做得如何呢?是否也能够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意愿,考虑纳税人的感受呢?譬如中央财政在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埋单的问题上,几千亿、上万亿的财政资金动用,经过了怎样的程序?地方财政这种状况更是多如牛毛。
第二,会不会损害公平?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动用财政资金救市,是避免经济风险、防止经济下滑、维护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甚至可以说是不得不用的手段。但是,动用这项资金,不仅要考虑使用的效果,还要看使用的公平性、公正性。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对纳税人不公平,对其他行业不公平、对市场不公平。我们的经济学家,是否也能像这些经济学家们一样,惯于从公平性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那些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经济学家们,又作何感想?
第三,有没有道德风险?一旦救市成功,金融企业平安度过风险期,进入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那么,这些被纳税人救活的金融企业,又会风光无限,企业利润多多,高管薪酬高高。而那些曾经为救市作出过贡献的纳税人,其效益和待遇可能永远比不上被他们救活的金融企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产生了道德风险?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曾经在这些银行拿过高薪的高管,还是即将拿高薪的高管,只要拿了这样一份高薪,都是有相当的道德风险的。因为,前任埋下了危机,但没有承担损失;后任享受了利益,却没有承担风险责任。(谭浩俊)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