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官员职务犯罪趋年轻化 网友称素质比年龄更重要

策划:新华网时政部 责任编辑:赵银平

 
  4月8日,重庆市检察院发布消息称,重庆职务犯罪在年龄上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35岁现象”,而传统的“59岁现象”已不再突出。如果说“59岁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怕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那么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轻干部们为何也会捞的肆无忌惮?

  干部年轻化是应该的,但年轻不等于不贪污。我们在选拔干部时,更应该注重的是个人的素质而不是年龄。

  "35岁现象"替代"59岁现象"官员职务犯罪趋年轻化

  9月25日,广州廉政研究基地在广州大学挂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苏志佳作报告。苏志佳指出,近年来“一把手”违纪违法案比例上升,31至45岁的年轻干部开始成为行贿人的“投资对象”。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该报告统计,2003年至2007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
而同期查办的55岁以上的职务犯罪嫌疑人仅有317人,占总数的8.49%。虽然4年来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总数呈逐步下降趋势(与2003年相比,2007年的降幅为32.08%),但这个群体的职务犯罪在重庆市的职务犯罪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15%左右。

  广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铁峰介绍,广州职务犯罪有四成是30岁左右的青年所为,而广州青年职务犯罪人员85%年龄都在30~45岁,他们掌握一定权力,有许多是单位和部门主管。此外,调查显示,国企、建筑、行政执法、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是青年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域。

  “35现象”比“59现象”更可怕

  重庆市检察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认为,贪图享乐、沾染不良嗜好是年轻干部出现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35岁现象”比起“59岁现象”将会更可怕,因为它的潜伏期更长,危害性更大。

  市检察院称,有的年轻干部错误地认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重要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因此在经济消费上与人攀比,他们为满足自己奢侈的消费,不惜走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犯罪道路。还有的年轻干部为讲感情,将公家的钱借朋友。点击详细

  把“少壮派”列为预防重点

  如果说“59岁现象”反映的是再不捞就没机会捞的最后疯狂,那么,“35岁现象”反映的则是得机会就捞的肆无忌惮。有数据显示,近年落马的“70后”、“80后”,大多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或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们热衷于过奢侈生活、豪赌。由于法纪观念欠缺,这些“少壮派”腐败起来,胆子更大。

  遏止职务犯罪年轻化现象,既要“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专家认为,应把35岁以下的年轻人列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年轻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完善基层选人用人制度,提高队伍素质,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并进一步加大对此类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惟有全方位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改革与制度创新,才能让职务犯罪中的“XX岁现象”寿终正寝。点击详细

  职务犯罪年轻化,都是权力惹的祸?

  青年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上行下效,从众心理。

  近年来,一些权力部门的少数青年干部,尤其是掌管一定权力的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收受“红包”、“礼金”不断,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

  案例

  原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李向雷,是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不到33岁即担任广东省公路局副局长,当时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公路局副局长。遗憾的是,这名年轻干部从担任局长职务第二年便开始收受贿赂,认为节日收点购物券、礼品之类的没啥,慢慢产生了“不贪白不贪、不拿白不拿”的思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3年。

  能捞就捞,失衡心理。

  当前不少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与收入,认为自己付出与得到的不相称,不能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案例

  出生贫寒的孙某,从部队转业不久,很快升为某区人防办综合科科长。他在工作中常与包工头、开发商打交道,看着那些包工头开名车、住洋楼,吃喝潇洒自由,心理失衡了,认为自己的文化、能力不比他们差,为什么到头来连装修房子的钱都没有?结果利用职权向开发商索贿55万元,栽了进去。

  “按劳取酬”,交易心理。

  一些权力职能单位的青年干部,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别人“投桃报李”。

  案例

  省疾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原所长罗耀星,利用职务便利,在采购疫苗过程中受贿1118万元,被判无期徒刑。案发前,罗才38岁。他在忏悔书中写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初第一次收钱时也曾犹豫过,但心中的贪念逐渐占了上风,不知不觉堕入了深渊,不能自拔。”

  追求享乐,奢华心理。

  许多青年干部向往大款般的奢华生活,追求吃喝玩乐,挥金如土。

  案例

  原广州海关的一名青年科长,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就是好赌博。一次输了20万元后,经济入不敷出,就贪污用于举报的奖金,直至走上犯罪道路。点击详细

  青年职务犯罪特点

  一是涉案数目大,大案要案多;

  二是涉案领域宽,窝案串案多;

  三是涉案影响广,两极分化多;

  四是单位犯罪突出,经济领域多;

  五是科技程度高,手段方式多。 点击详细

  首先,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干部标准的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个时期以来,少数职能部门在配备和任用干部时,往往只强调“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革命化”,正如民间那段顺口溜对此讽喻的:“年轻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系最重要,德才作参考。”由此,导致一些“失察”的年轻干部“带病”提拔后,“病情恶化”,危害了党的健全肌体。

  其次,有的单位对年轻干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他们在对干部的管理中,往往是光使用,缺警示;赏“朝气”,忘正气;重业务,轻思想。只注重对年轻干部的专业培训,忽视和放松了对其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整体素质的提高,致使少数年轻干部不能自尊和自律,缺乏慎独与慎微,结果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再次,一些年轻干部虚荣心十足,贪图享乐。这类人不比清廉,只比“拥有”;不求勤俭,只求奢侈: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以为钱囊越丰,消费越高,越显自己“本事大”、“混得好”、“有派头”。于是乎,整天“动脑子”,心想“歪点子”,非法“捞票子”,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实,“59岁现象”也罢,“35岁现象”也罢,犯罪分子的年龄固然相差悬殊,作案手段也不尽相同,然而本质却一样,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也别二无致,这就是制度的漏洞。

  正如许多案情所披露的,年轻官员犯罪手段非常幼稚,没钱了就花公款,想怎么拿就怎么拿,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拿的花完了再继续拿——如此幼稚的犯罪手段竟然能一次次得逞,凸现的不正是规章制度的形同虚设和监督管理的漏洞百出吗?在“没钱了就花公款”可以心想事成的环境中,岂止会有“35岁现象”?从“59岁现象”到“35岁现象”,说明了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的土壤。如果土壤不除,那么所谓的“防范”,充其量也只能是扬汤止沸。

  现在很多单位或者岗位不是一个清水衙门,30岁左右的干部,虽然在工作能力上不容置疑,但其心理对诱惑的承受力却值得怀疑。如果年轻干部有干净的大环境,相信不会出现“30岁现象”。同时,有关部门在考察干部时,把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同时考察,也不会有今天的损失。

  名词解释 所谓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就是指有一定职务身份的人员,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不正确履行职责,触犯刑法应受到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职务犯罪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腐败,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腐败与反腐败的长期对峙与抗争中,人类社会始终未能摆脱贪污、受贿犯罪的侵袭和困扰。

  声音如何防范于未然? 网友:素质比年龄更重要

如何防范之加强监管

  干部年轻化肯定没错。但必须考虑如何进一步强化对年轻干部的监管。比如,在干部考察和民主测评中,不妨对年轻干部的社会关系作一番深入调查,看看他们与某些老板的交往是否正常,查查他们的家庭收入与日常开支是否成正比等,以严防不法分子把官场当股市,将年轻干部视作牟取暴利的“绩优股”。

  要防范“职务犯罪30岁现象”的蔓延,不仅仅是针对他们的年龄,找出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上升过程中,能受到民众与媒体的有力监督,通过民主机制选拔上来;当他们在重要岗位时,要完善制度让他们不能随意伸手,更重要的是有监督和制约他们的有效机制,让他们一伸手必被捉。

  如何防范之开展法制教育,防患于未然

  遏止职务犯罪年轻化现象,既要“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有专家认为,在当前国情下,应抓好中学、大学特别是财经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应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列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多渠道、全方位校正年轻人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时不我待的为官处世准则。

  干部年轻化不能绝对化 网友:素质比年龄更重要

  王璇(中央党校研究人员):强调“年轻化”,本意主要是针对各级领导层或领导班子整体而提出的要求,就是说,要在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干部的年龄结构,总体要年轻化,这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人人都“青一色”地年轻。选配干部时划定一个年龄界线,作为衡量尺度,也确有必要,但这一界线不应成为选配干部的死杠杠。另外,干部的“年轻化”,不应仅仅指年龄的“年轻化”,还包括思想、心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的“年轻化”,而这些因素有时与年龄因素并无多大关系。因此,把年龄杠杠视为选人的必要条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也是无法无据的。

  在目前官员的选拔机制中,完全排斥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迷信学历和年龄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应将年龄作为一项硬性门槛。在选任干部时应当对于所有的干部不论其性别、出身、学历、年龄做到一视同仁,综合地、辩证地考察干部,在选拔、任免干部时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或说最重要的选拔标准,应是干部个体实际的品质、智慧、信仰、精力、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网友声音:素质比年龄更为重要

  新华网友来自 :222.71.149.*

  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改革、细化、完善干部管理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要依靠制度、机制管理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真正让各级领导干部的职务活动及其与身份有关的业余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公权运行受到各项制度的严格制约,这是防治腐败的根本措施。从干部的结构来说,老中青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党的事业稳步发展。

  新华网友来自 :220.165.242.*

  素质比年龄更为重要。

  新华网友来自 :125.65.4.*

  防腐拒变的关键是:加快体制改革,建立一个好的制度,实行竞争上岗,让民众直接选举产生各级领导人。健全监督机制,认真履行监督智能,加之有严厉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构筑起一道反腐败的铜墙铁壁,使想贪赃枉法的人望而生畏,不敢越过雷池半步。

  新华网友来自 :218.22.52.*

  工作精力固然重要,但工作经历更重要。强调干部年轻化,但不要一味地追求年轻化,特别是基层工作岗位,比如县区长,因为官不大管的人很多,事很杂,年轻人凭意气用事的现象很普偏,缺少稳重、深思熟虑、大局周到,政治成本很高,年轻气盛,作风武断、漂浮,当上领导后就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三拍”干部年轻的多,拍桌子决策、拍脑袋办事、拍屁股走人,容易造成脱离实际的决策,影响稳定的怨气,无法弥补的债务损失等,给基层政权的稳定埋下了祸根。希望各级党委和干部人事部门要兼顾老中青干部队伍,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不要搞配角、搞摆设,更不要把重要的领导岗位交给“三拍”干部,后患无穷啊!
(责任编辑:孟德华)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