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危机——
都是“超前消费”惹的祸
卢 波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周二(9月23日)拿着他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出席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Senate Banking Committee)听证会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肯塔基州共和党参议员吉米·本宁(Jim Bunning)问到,中国央行是否对美国财政部的援助计划可能扩大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表示担忧时,保尔森回答说,他已同包括中国央行行长在内的几位外国央行行长举行了会谈,行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金融系统的稳定。
保尔森的回答相当巧妙,如果援助计划得到美国国会批准,骤然增加的7000亿美元投放,将令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元资产相对缩水,央行行长们不可能不关注,但保尔森说,目前,他们“最”关注的并不是这个。
保尔森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一来,为了防止手中的美元资产贬值,握有大笔美元储备的国家纷纷成立主权财富基金(SWF),积极参与华尔街投行的投资活动,以实现增值保值;二来,华尔街投行作为辅导发展中国家企业赴海外上市的重要桥梁,与这些国家的银行、券商、IT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股权关系。可见,维护华尔街金融秩序的稳定,并不只是美国“内政”。
次贷危机迹象显露以来,主权财富基金充当救火队员,拿出美元为华尔街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支持。2007年11月,掌管9000亿美元的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向花旗集团投资75亿美元,获得花旗将近5%的股份;2007年12月,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斥资50亿美元,购入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2008年1月,科威特投资局(KIA)分别出资20亿美元和30亿美元投资花旗集团和美林集团。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伊文·纽马克(Evan Newmark)在其专栏中分析说,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恐慌,华尔街机构推波助澜固然罪不可恕,但根子还是在美国公众“超前消费”的习惯。
纽马克以讽刺的笔调写道,“单凭华尔街一己之力,无法烹制出一桌投机性狂热次贷‘大餐’。这需要很多‘配料’,比如松动银根的美联储、不计后果的建房商以及贷款标准松懈的抵押贷款机构。再加入联邦政府支持的‘两房’这一味调料,大餐就出锅了。当然了,最关键的一味原料是你自己。如果没有成百上千万狂热的美国人买房、卖房、倒房,也绝不会有什么次贷泡沫。”普通工薪阶层也“在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购置好几处公寓”,多年来,这种“超前消费”习惯戒不掉,不过是因为美国政府可以靠印刷美钞冲抵掉外贸、财政双赤字。
说到底,美国消费者能够心安理得“花明天的钱”,只是因为今天持有大笔美元的债权人并不要求立即兑现,一旦各种产品或服务都需要立马结账,需要美国人拿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纸币去换取,人们也许会发现,房屋次级贷不是一个特例,各式各样的“次贷危机”将同时爆发。
依靠对美国市场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曾经是新兴工业国家“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从这个意义上讲,次贷危机如果真能改变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还能维持下去吗?
华尔街五大投行,三家破产或被收购,两家转型。当投行逝去,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要在利润丰厚的资本市场大显身手。美国经济观察人士认为,Apollo Management、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之类的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对冲基金,将迅速填补杠杆交易市场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