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 > 神七消息

神七任务试验大队长:在追求智慧中彰显生命价值

  中新网9月28日电 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神七”任务试验大队大队长:袁家军

  作者:左赛春 黄 希

  阳光倾泻在北京玉渊潭畔一间摆满了各种技术书籍的办公室里。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任务的副总经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大队大队长袁家军,向记者这样诠释此次飞行任务的意义:“神舟七号航天员将首次离开飞船进行出舱活动,这是中国航天迈向宇宙空间的一个新起点,中国人将第一次真正触摸和感受到地球以外的世界。


  “出舱行走与天地往返、交会对接被称为载人航天中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技术,而出舱则是人类大规模空间活动的前提。我们精心研制神舟与神箭,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给航天员插上一双结实的翅膀。”

  对袁家军而言,神舟七号不仅仅是2008年航天高密度发射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宇航发射,这位以苛求完美、推崇“零缺陷”而著称的航天少帅更希望神舟七号的发射能成为中国航天在质量管理、吃透技术、系统工程管理方面的典范,代表中国航天2008年宇航发射的最高水平,同时也通过这一次重大航天飞行,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九字箴言 凝聚领军人千钧嘱托

  2008年7月1日,北京航天城。

  清晨,微风拂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沐浴着朝阳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即将举行的神舟七号飞船出征仪式给原本清寂的研究院增加了一份肃穆与庄严。

  升旗、授旗、立誓,袁家军对这一幕幕都似曾相识。因为,他曾经以不同身份、不同形式参加过六次神舟飞船的出征仪式。无论是作为飞船副总指挥、总指挥,抑或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掌门人”,每一次出征,都让他觉得在奔赴科技考场时,肩负万千嘱托。

  今天,还是在这里——神舟飞船的摇篮和诞生地,曾经一天一腿泥指挥着航天城建设和六艘飞船发射的袁家军再次送别飞船研制队伍。

  他清了清嗓子,一声“战友”的称呼,让多少年来“同舟共济”的同事们为之动容。袁家军打量着即将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的队员们:曾经的助手尚志与张柏楠经过历次大战,已经完全独当一面;新增的一张张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脸庞,已经在飞船研制中担纲主力。

  感慨之余,袁家军备感欣慰:在圆满完成好国家交给的重大任务的同时,中国航天又培养了一批勇挑重担的青年才俊。他们,是中国航天的未来,更是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最为惊叹与称道的一方面军。

  “希望你们在神七任务中做到保成功、创精品、争先锋。”袁家军环视着即将出征的试验队员,像沙场秋点兵的指挥长送别即将奔赴战场决战决胜的将士。

  看似简单的九个字,却浓缩着袁家军的“宇航观”。他向记者阐述了这九个字背后的要义。

  多年“南北征战”和型号管理经验使他深谙“成功是硬道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至今保持“全胜”纪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已经成熟到了让科技人员“高枕无忧”的地步。“神舟七号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的壮举,这是人类向更远的地方执行任务的重要一步,成功是一切的关键!”

  袁家军把载人航天看成中国航天的一面旗帜,要求神舟七号要成为一个创精品的工程。当前,中国航天面临多型号并举的局面,他希望系统庞杂的神舟七号能够为未来的宇航任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就曾提出向神舟六号飞船学习。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宇航项目,不仅要圆满地完成发射任务,同时还能为其他型号起到"标竿"作用。”

  “所谓争先锋,就是要在航天发展中多创经验,多出模式,出创新团队。”作为“神七”任务试验大队大队长,袁家军坦言,近年来,航天各个型号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意识。“我希望神舟七号任务的圆满完成,能够代表中国航天2008年最高水平。”

  如履薄冰 给航天员打造结实的“翅膀”

  在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长二F火箭将满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后,乘员组中的两名航天员将进入飞船轨道舱,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出舱活动准备,他们中的一名航天员将进行出舱太空行走,并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出舱行走”无疑是此次任务中最大的亮点。而中国也将成为继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突破出舱技术的国家。

  如果说航天活动是科学技术上的“皇冠”的话,那么载人航天活动无疑是“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在袁家军看来,“出舱”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背后蕴含的高风险更是对科技实力的检验。

  袁家军向记者剖析了此次“神七”任务面临的三大风险:一是由于首次三人满负荷飞行,使得返回舱的容量和重量达到了极限,涉及飞行安全的技术状态也达到满负荷;二是由于有航天员参与出舱活动,使得飞行任务系统更加复杂,舱外航天服、航天员、气闸舱之间协同工作要求高,飞行控制地面技术支持更加复杂;三是由于与前两次载人飞行不同,首次研制的气闸舱就要执行高难度的任务,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在地面进行充分的验证,挑战与考验巨大。

  “1968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完成了首次出舱活动。当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几乎是走到了生命的边缘,极度危险。他是采取非常规手段最后回到了舱内的。而由于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他的体重因此减少了12磅。”袁家军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对航天员体力消耗很大,同时对舱外航天服也是严苛的考验。对于飞船系统而言,一定要保证气闸舱的万无一失。

  值得一提的是,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支持的气闸舱是从轨道舱上改造而来。“神六”上的轨道舱仅仅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都在这个舱段进行。而到了“神七”,轨道舱要“一舱两用”,使其成为生活舱和气闸舱的结合体。所以这个舱段对“神七”而言,实际上是一舱两“名”,根据其支持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功能,称作“轨道舱”;根据其支持航天员出舱行走的功能,称作“气闸舱”。

  “在不对飞船动"大手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了又好又快又省,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自身特色。我们的飞船气闸舱充分体现了继承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在密封、压力控制、环控生保方面,对航天员的综合技术支持都是按最高安全准则。气闸舱的研制,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创新思维。”袁家军向记者表示到。

  在飞船研制过程中,让袁家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后来的研制试验,在技术人员的“巧手编织”下,气闸舱的研制非常顺利,没有任何大的反复,很多技术难点几乎都是“一次就过”。“年轻一代科技人员表现出了超强的攻关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这支队伍的成熟度和把握关键技术能力的提升。”

  谈到执行此次任务的长二F火箭,袁家军倍感欣慰。“长征火箭是中国航天的骄傲。而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已经成功地执行了6次任务。尽管有不俗的战绩,但是我们的火箭团队没有停滞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袁家军介绍到,此次围绕“更安全、更可靠、更舒适”的载人要求,对火箭进行了两项大的改造。此外,研制人员通过分析其他火箭的200多个问题,一一进行对比,再检查、再确认、再改进,确保这枚载人金牌火箭品质“再上一层楼”。他说,“我要飞得更好”是火箭研制队员们对自己的更高要求,也是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

  2008年4月19日,俄罗斯联盟号TMA-11飞船返回舱的惊险着陆令三名航天员置身于危险之中,返回舱着陆点偏离了预定地点四百多公里。这一让航天员惊魂未定的“意外”引起了世界宇航界的轰动。要知道,联盟号飞船是世界上公认的飞行安全纪录最高的载人飞船,而其最新状态联盟TMA飞船此前已经有了连续十次成功的记录。袁家军在获悉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便给飞船“两总”尚志和张柏楠打电话,希望他们以此为戒,认真分析查找神舟七号飞船的不足。“因为推进舱和返回舱的分离装置出现异常,五个爆炸螺栓中有一个没爆炸,使得最可靠的载人飞船联盟TMA出现意外,也再次证明了这个行业的高风险性。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必须使每一个细节都要保证完美,各个产品要确保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偏离都要被准确地把握,完全受控,因为任何一个小差错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眼见为实。不仅要有"零缺陷"的意识,同时要有保证"零缺陷"的措施。”他同时向记者介绍到,为了把质量工作做得更细,此次飞船队伍把“复查”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航天系统外的40多家协作单位。同时要求飞船和火箭系统研制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到每个零部件技术参数偏差控制上,把握每一个细节。

  “我们必须要用尽可能细致的工作,保证航天员乘员组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返回。”袁家军始终坚信,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侥幸,成功必须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

  在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袁家军对航天员杨利伟说:“祝你好运,用你的飞行和操作再为飞行上一道保险。”而航天员首次出舱前,袁家军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为航天员打造一双结实的翅膀。而且,这翅膀一定要硬。”

  披荆斩棘 成就光荣与梦想

  人类不能停止梦想。

  对于浩瀚的太空,人类向来有无数的幻想。在遥远的洪荒年代,人们用神话来解释自己的想象,认为那里是神的世界,缥缈而美好。人总是在不断的超越自己,载人航天事业,给了人类一个实现梦想的可能。

  袁家军说自己是一个追梦的人。

  “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就是源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角色在历史的涤荡中不断改变,而不变的是他对光荣与梦想的坚持与追求。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袁家军是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神舟六号飞船上天时,袁家军是神舟飞船的摇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院长。

  神舟七号飞船遨游太空时,袁家军是载人航天工程中两大核心系统(飞船、火箭)的抓总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

  从1995年担任飞船副总指挥至今,袁家军的一生注定与载人航天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三个角色转变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与责任”。

  2000年4月,袁家军从飞船前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戚发轫手中接掌“帅印”,成为神舟飞船研制团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作为飞船的第一责任人,袁家军坦言“总指挥”的岗位,让他觉得“光荣与挑战”共存。“尤其是在研制初期,是否能够按照时间要求、计划节点完成好任务,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是又觉得非常光荣。能够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国家交给的重大任务,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整个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这样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伴随光荣而来的是严峻的挑战,作为一项开创性的事业,神舟飞船对技术和组织管理的要求很高。袁家军集中所有精力,从承担任务伊始就致力于成为飞船专家,准确把握住重大环节和系统。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研制时,他组成“特别任务组”,坚持召开了120多次周调度会,以载人航天为最终目标,在1999年成功实现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首飞。

  2003年,袁家军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神舟五号圆梦飞天后,他把神舟六号总指挥的接力棒传到了尚志手上。如果说总指挥只是要做好一个项目,那么院长就是要做好空间技术这一个领域,实现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意味着在袁家军的日程表内,除了“神舟飞船”,还有嫦娥一号卫星、尼日利亚卫星等一系列在研卫星。担任院长后,袁家军力推研究院创新能力的提升、精英人才的培养、国际化业务的拓展。然而他深知,神舟六号任务,是保证载人航天任务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把多年积累的飞船研制经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的“两总”的同时,袁家军十分注意把握和识别神舟六号飞船最关键的环节,通过与飞船队伍的深度沟通与交流,与他们共同托举神舟六号飞船,确保了任务的圆满成功。

  时光荏苒,三年已逝,又是深秋。神舟七号又将迎来大考,此时的袁家军,已炼就了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在执行此次“神七”任务过程中,无论是飞船出征还是火箭出征,抑或是重大的节点、关键试验,总能看到袁家军靠前指挥的身影。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评审”、“归零”、“神七”、“高密度发射”早已成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因为在他的心中,神舟七号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二期的第一艘飞船,在载人航天领域,是一项承上启下的任务,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空间交会对接和空间实试室的发射至关重要。

  袁家军把神舟五号比喻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圆梦之旅,认为神舟六号是对另一座高峰的登顶之作,而神舟七号,则是中国人实现载人航天重大技术突破又一次跨越。技术追求永无止境,每一个有限目标的完成,都是一个应对挑战的过程,都是认知能力、整体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过程,必将带来科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飞跃。

  袁家军告诉记者,在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他所负责的工作有两大重点:一是保证好飞船、火箭系统按时保质完成研制工作;二是在把好质量关、促进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提高型号队伍的能力,确保载人航天能够可持续发展。袁家军常说,对自己而言,职务变化不等于能力变化。执行此次任务,对于“搞飞船出身”的他,也是一次挑战。每次出差,他的箱子里总是装着一摞厚厚的书,不时给自己充电。

  在袁家军的脑海里,已经把“中国航天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接”这个命题纳入了自己的思考范畴。他希望,神舟飞船,能够带着航天人的梦想与希望成功远航;他更希望,神舟七号任务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能够带动后人在宇宙空间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很多年后,很多人可能不记得神舟七号飞船是在哪一天成功飞天的。但是,所有的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会牢牢记住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航天员太空漫步的英姿。

  立体发展 在追求智慧中彰显生命价值

  毋庸置疑,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冒险精神、探索精神最突出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

  伯特兰·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中这样写道,“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始终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智慧和爱情把我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

  这三种激情成为人生无悔的追求,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会让我们的心变得祥和宁静。

  自2007年底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后,更大的责任落在了袁家军肩上,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看到的却是举重若轻的洒脱。袁家军十分赞赏罗素对智慧的阐述:“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追求智慧,而智慧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我很相信思想的力量”。站在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舞台上,他感到思路更加开阔,同时也更加感到了学习的紧迫性,他坦言必须要以追踪技术前沿为已任,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把握宇航发展的方向。

  不同于许多人印象中科技工作者严肃刻板、枯燥乏味的形象,袁家军说,“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能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而且能够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人。我的工作能够让我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并能够为时代增加新的内涵。当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科技的力量。”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以后,国际上掀起了“重返月球”和深空探测热潮。“这是中国对世界载人航天的贡献。”袁家军坚定地说,“中国航天的发展,应该走自己的路,同时载人航天工程,也要按照既定目标走下去,坚持和平利用空间。当然,中国也会到条件成熟时,将中国的航天员送上月球。”
(责任编辑:张勇)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袁家军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