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奶粉事件应急处置一线的报道(四)
9月27日,记者来到沧州市质监局采访时,局领导只剩下副局长齐树勋在“留守”,处理局里的日常事务。
从9月13日开始,该局局领导分别带领一个工作组,深入重点县市进行督导,现场加强对奶业生产的安全监管。
“我们要力争不让一滴不合格奶流向市场,确保消费者喝上放心奶。”齐树勋表示。
“白加黑”的检测绿色通道
在沧州市质监所的精密仪器室内,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加紧对样品进行检测,桌子上堆满了等待检测的鲜奶、乳制品样品。
“我刚刚"逼着"一个小伙子回去睡觉了。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这样下去会累垮的。”质监所副所长李利元心疼地说。
从9月23日开始,沧州市质监局开通了三聚氰胺检测通道,免费对来自全市的鲜奶和乳制品进行检测。李利元介绍说,为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结果,让企业更多地消化鲜奶,他们实行的是“5+2”、“白加黑”工作法———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周六、周日不休息,所有检测样品随到随检。
绿色通道自开通以来,该所已经检测了35个样品,其中30个来自企业、5份为奶农送检。一个样品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出结果,检测结果直接报省局,连市局领导都不知道,避免任何可能的人为干预。
已经停产的乳制品企业也要监控到位
沧州市持有乳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有3家。其中,河北白洋淀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乳制品生产已经停产。为确保万无一失,市质监局同样派出3人监管小组驻厂。
为严把奶制品质量关、确保市场供应,省质监部门近日派300多名质检人员,深入到全省每家乳品企业驻厂监管,24小时进行监管。监管小组负责把好三关:原料进场关、生产过程关和产品出厂关。
同时,由省质监局组织的12个专家组,还深入企业进行巡回诊断,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在企业的质量管理、生产条件、工艺布局、出厂检验、技术研究、突发事件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服务。
按照统一部署,沧州市质监局在9月11日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当晚,就组织对河北乡谣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紧急检查。9月12日,该局又扩大排查范围,对市内所有乳制品和乳饮料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目前,沧州市的专项整治工作正在向纵深开展,食品整治、产品整治、生产安全大整治和环保整治都在进行中。
坚决不让问题鲜奶进入生产线
每天早晨4时起,青县质监局驻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都要和企业质检人员一起,从奶农的送奶车里抽样,封存后一起送到检验室。
优质的鲜奶,是生产合格乳品的前提和保证。省质监局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在质监部门驻厂人员的监督下对原料进行严格检验;不具备检验能力的,要委托其他厂家或市质监所检测。
“小洋人”是一家年产25万吨乳制品饮料的企业。在问题奶粉事件中,全部产品都未检出三聚氰胺。如今,“小洋人”对原料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检测措施———奶车到厂后,在驻厂质监人员的监督下才能打开封条。每车奶必须取两份奶样,在样品瓶防盗环上由取奶员和送奶人双方签字确认。一份样品送检测人员检测,各项检测合格后,由负责监督的质检员和厂内检测人员双方签字。另一份样品备份,存放冰箱冷藏,以便每批次样品都能追溯到挤奶小区和运输环节,备份样品3天后才可处理。
确保每个出厂的产品都是合格的
在“小洋人”,邢汝芬等驻厂质监人员每小时都要巡查一次,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走到。
质监人员进厂后,首先对企业库存产品、原料进行检测。同时,协助企业制定《鲜奶进场管理程序》、《成品出厂放行程序》等规范性管理办法,从小区鲜奶管理、鲜奶进厂检测、鲜奶进车间检测到成品出厂等关键环节,质量检测的任务目标和责任,都分解、落实到具体人。
目前,质监人员的监测覆盖了产品生产的配料、搅拌、灌装、杀菌全过程,检测的内容包括感观、蛋白含量、PH值、可溶性固体总量、总酸等。除了三聚氰胺,各种抗生素、药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也在检测范围之内。
近期三聚氰胺检测效率将提高一倍
在产品出厂前,驻厂监管组还要监督抽样,和企业共同封样后双方签字,送质监部门检验。质监部门收到后,第一件事就是检验上面的铅封是否完好,如有破损必须重新抽样送检。检验数据同时送交驻厂监管组和企业,双方负责人共同签字以后产品才能够出库。销售表要在质监部门备案,记录产品流向。检验能力不足,企业就不能放开生产,鲜奶销售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为了尽最大努力减少奶农损失,省质监系统采取了多项举措,提高检测能力。
省质检院承担着三聚氰胺检验检测的重任。他们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设备,检测速度、精度都大幅提高。
院长谭力介绍,他们计划近期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专用检测设备,届时三聚氰胺的检验效率将提高一倍以上。同时,还能提高食品中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药物残留、兴奋剂残留、孔雀石绿等项目的检测能力。本报记者牛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