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北京国际问题学者韦弦的文章《美俄对抗与中国战略角色转变》指出,中国的一举一动将对世界格局走向产生关键影响,它的战略角色也应该从战略平衡者向战略建设者转变。中国没有必要再去联合弱势一方对抗另一方,中国完全可以发挥建设性大国作用。
文章转载如下:
俄格冲突爆发后,美俄双方剑拔弩张。美国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加快把乌克兰纳入北约的进程,向格鲁吉亚提供援助,把军舰开进黑海海峡,声称要把俄罗斯赶出八国集团,中止俄加入世贸进程。
俄罗斯也毫不示弱,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与其建交,加强与叙利亚、委内瑞拉和古巴等反美国家的军事合作,直捣美国后院。
美俄对抗升级引发了与中国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评估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如何定位自身的战略角色。
对中国是利还是弊? 许多学者都认为,美俄对抗使美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俄罗斯,美俄双方都会加强对中国借重,中国不仅避免了美国把中国列为主要威胁的战略困境,赢得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还可以在美俄间发挥平衡者角色,提高自身的战略地位。
也有学者认为,美俄对抗升级必然使中国面临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的困境,是站在美国一边还是俄罗斯一边。有的主张中国应该维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反对美国的单极霸权,也有的主张中国应该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基本原则,不支持俄罗斯的行为。
美俄对抗从短期来看扩大了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使大国重新进行军备竞赛,加剧势力范围争夺,大国良性互动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世界局势的总体和平,得益于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一旦恶化,中国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怎么可能实现和平发展呢?
冷战时期,中美苏之间一直存在一个大三角关系,中国总是站在弱势一方去对抗强势一方,以保持世界战略力量平衡。中国一直扮演的是战略平衡者的角色。所谓中国是支持还是不支持俄罗斯的争议其实都潜意识到受到冷战时期大三角战略思维的影响。
今天的世界已经今非昔比,再用传统的大三角战略来看待美俄中关系和中国在美俄对抗中的战略选择不仅不利于世界的总体和平,也不符合当前大国关系格局的现实。
首先,美俄对抗不具有全球性,只是众多大国矛盾之一,中国即使加入一方对抗另一方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就保持了战略总体平衡,也未必就能保持世界总体和平。
其次,美俄关系不具全面性,中国即使想加入一方对抗另一方,也未必就能形成两方对另一方的对抗。因为美俄虽有对抗和战略竞争一面,但也有合作和沟通一面。那种联合一方对抗另一方的思维不符合当前大国关系既竞争又合作的新特点。
第三,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奉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总结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不可能改变这项基本政策。当前中国不仅与俄保持战略伙伴关系,与欧盟、日本都建立了战略关系,与美国建立了建设性合作关系,中国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国稳定和平的关系。
从战略平衡者向战略建设者转变 第四,中国实力强了,无论是在综合国力、国民生产总值、外汇储备、贸易总量等硬性指标,还是国际形象、国际影响力等软因素都超过俄罗斯。中国的一举一动将对世界格局走向产生关键影响,它的战略角色也应该从战略平衡者向战略建设者转变。中国没有必要再去联合弱势一方对抗另一方,中国完全可以发挥建设性大国作用。
因此,中国要首先承担起斡旋者角色,配合欧盟积极斡旋美俄冲突,呼吁美俄放弃冷战思维,保持克制,加强合作,淡化军事对抗;其次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战略关系建设者,坚决维护主权国家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继续倡导新型安全观,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保持与美俄欧等大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向积极方向发展,共同营造大国总体和平稳定的国际格局,为世界的总体和平和人类的美好未来发挥建设性作用。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