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0月2日电(记者 孟昭丽)福建省文化厅首次组织的“非遗”项目保护现状调查工作日前结束,并已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此次调研的福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福建省文化厅介绍,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现状差异很大,有的项目生命力旺盛,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从业者雄心勃勃,而有的项目境况之窘令人忧虑,传承人已经转行,技艺面临失传。
据介绍,“非遗”项目中自我造血能力较强,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的约占10%,这部分传承人既有艺术基础又善于经营,有适度的市场规模,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实现新型的传承发展。
近几年来,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新与市场开拓,厦门的漆线雕形成了一个年产35万件左右、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漆线雕产业,目前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非遗”项目中自给自足式的局限型约占55%,这部分传承人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基本解决生存的问题,小有盈余,但经营模式传统,观念相对保守。
“非遗”项目中自生自灭式的濒危型约占35%,这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转业,得不到及时帮救与扶持,市场萎缩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近年来,福建永安大腔戏、屏南四平戏、周宁北路戏、邵武三角戏、漳州锦歌等剧种均面临传承问题。
福建省文化厅介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具备不同的客观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保护、扶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其个性特点和真实需求,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