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美丽的“蜕变”
——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成功转型记事
9月28日,500多名职工代表及工会干部会聚厦门工人文化宫广场,参加厦门工人体育馆揭牌暨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成立50周年庆典仪式。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此专门发来贺电。
随着厦门工人文化宫新馆的启用,标志着这个“半百老人”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走过辉煌
在厦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工人文化宫。
诞生于1958年的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当时叫“厦门市工人俱乐部”,建于中山路的北端。当时,厦门工人文化宫是当地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最集中、最红火的场所。随着工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工人文化宫成为职工文化活动的中心,讲座、报告会、展览、培训班等时时举办。厦门大学教授李世雄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厦门工人文化宫的黄金时期,为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工人素质、培养各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老工人至今依然津津乐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将露天球场改造为集文艺、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馆,成立了蓝领俱乐部,开设球类、拳击、健美、卡拉OK、电视音乐茶座等。“这一时期,工人文化宫的商业味道越来越重。”李世雄回忆,当时工人文化宫最常见的是商业展销、证券推介,纯粹的艺术活动和为职工服务的项目反而减少了。
新的机遇
1998年8月,厦门市政府决定在工人文化宫旧址原地重建,2002年投入使用。新建造的工人文化宫比改造前有一定的扩大,但由于历史原因,楼内没法设置大型体育场馆,先天上出现功能缺失,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
2005年,厦门市政府下决心倾巨资打造一个全新的工人文化宫,并将工程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宫占地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由综合活动楼和工人体育馆两大区域组成,总投资4.67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72亿元,工会自筹9500万元。
2005年5月1日,新工人文化宫建设工程动工,之后整个建设过程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比工会还了解这个项目的进展。”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几乎每周都会到工地检查指导。
经过3年建设,在厦门市工人文化宫诞生50周年之际,新文化宫终于建成使用。新的工人文化宫由综合活动楼和工人体育馆两大区域组成,下设综合部、社会活动部、培训部等5个职能部门及综合馆、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5个经营性场馆。据了解,厦门工人体育馆是继北京工人体育馆之后,全国第二座以“工人”命名的体育馆。
“这将是一座崭新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工人文化宫。”厦门市总工会表示,与邻近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实现联动,它必将成为厦门职工、群众新的文体休闲中心。
职工之家
厦门工人文化宫“变”的不仅仅是它的面貌,更在于它体制的改革,坚守宗旨,坚持本色,走向新生。
“很多老同志都很怀念在文化宫开展的各种活动,不管文化宫如何变迁,希望文化宫"学校和乐园"的宗旨永远不变,给新一代职工、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动。”原厦门市总工会副巡视员陈冠晖的话,代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心声。
“文化宫是职工的"家"。这个"家"的定位我们将始终如一。”厦门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永红表示。
据了解,新工人文化宫将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坚持文体并举,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方向。主动配合全市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好工会的主阵地作用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策划组织职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和教育培训活动;主办、承办、协办各种大型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有偿提供活动场所和优质服务。将以丰富和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为目标,开展社会大众文化教育、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活动,切实为全市职工、各级工会组织和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
工人文化宫主任文建军表示,不管工人文化宫的面貌和功能发生了多大变化,它依然姓“工”。它是职工的文化宫,面向的是全市广大职工,为职工服务,满足广大职工的需求,我们对会员与企业团队提供优惠。此外,它将继续突出“文化”内涵,继承发扬老工人文化宫的传统,通过职工文体协会、职工艺术团、培训中心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