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一种流行于各大BBS和网站的简单互动问答模式,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他将这种模式称为witkey(wit:智慧,key:钥匙),中文谐音“威客”,是指凭借自己的智慧、知识和专业特长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并获得报酬的人。
近日,“威客网”总经理刘锋接受本报专访。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威客”只是小打小闹?“威客”有高端的业务吗?
刘锋:我想澄清一个认识,因为目前的“威客”网站,主要是在做一些中低端业务,比如程序设计、图形设计、广告宣传语,甚至还有取名字的。这使大家认为“威客”就是这样的中低端模式。其实将“威客”渗入高端业务,是“威客”发展的必然。有些网站不叫“威客”,其实也是“威客”的形式。比如“国科网”,就聚集了很多科学家与企业的一些项目做对接。
我希望能通过“威客”平台将更多科研成果直接转化,这也是我们当时提出“威客”模式的初衷和设想。现在,我们正在金融业和科研界推广“威客”平台,例如银行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完全可以到“威客”上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威客”平台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软件,既解决了自己的业务问题,也保护了自己的业务机密。
现在,大家提到的“威客”主要还是以个人为单位,也就是“个人威客”,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也在推动“个人威客”向“团体威客”或“企业威客”发展。甚至以后还可能出现“全民威客”的时代。到那时,知识传播的速度将会更快。我想说,“威客”不是小打小闹,它将是知识传播的高速公路。
中国青年报:“威客”是采取一人投标多人竞标的形式,有人说这种形式是一种智力资源的浪费?
刘锋:目前对于起名等比较简单的,甚至有些游戏色彩的问题,我觉得是允许多人参与最后一人中标的,因为这个花不了太多时间,而且大家可以互相学习提高。但是我们没有规定多人参与,一人中标就是“威客”的模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体现知识的价值。而对于中高端的业务,譬如编写一个程序,因为会耗费参与者很长的时间,有时还需要多人合作,这个模式就存在太大的智力浪费了。我们现在也发展出新的制度,如招标制度,让项目人发布任务,大家参与报名或者写一个简单的设计方案等,通过简单地筛选挑出合适的执行者,再进行操作层面的业务,这样中间就出现了一个缓冲,避免了智力上的浪费。对于高端业务更是这样,我们要根据领域和行业采用不同的形式,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我们要创造性地为不同的领域设计不同的流程。
中国青年报:国外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吗?
刘锋:没有。“威客”这个互联网的新现象,不是我们的发明,但是我们的发现。“威客”的概念是我第一个提出并提取出来做商业应用的。所以我们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承担一个责任,不断完善“威客”的形式。
目前国外也有部分企业和个人参与这种业务。比如有一位中国人在德国建立了一个叫“威客德国”的网站,将一些国外的项目介绍给国内的“威客”们。互联网本身没有地域限制,如果突破了语言屏障的话,“威客”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全球智力资源自动聚合,到那时就是全球的知识共享。“威客”的发展需要网络的大环境,等互联网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后,对于“威客”的发展会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中国青年报:“威客”的内容目前主要集中在设计类、程序类、策划类,有人担心它会对广告公司等造成致命的打击?
刘锋:“威客”的发展确实对某些行业产生了冲击,我知道现在一些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反对的声音特别大,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威客”基数很大,产品价格低廉,可能会抢掉他们很多生意。但是如果“威客”使人们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结果,这种形式就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广告公司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去适应这一潮流。
中国青年报:我们的调查显示,27.3%的公众认为“威客”应该成为一种新的职业。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威客可能成为他们应对就业压力的新路吗?
刘锋:能不能成为职业是和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现在,像图形设计和程序设计,通过互联网发包,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是有可能成为一些人的职业的。而医疗、法律等职业,仅仅依靠互联网做“威客”是不现实的。我认为目前来讲,将“威客”作为一个职业不太现实,但只是现在不现实,并不意味着10年或者50年后不现实。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将“威客”作为一个兴趣或者兼职来对待。
如今,“威客”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像建筑、生物、金融等,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威客”在某些方面会规避很多现实中不公平的条件,如性别、相貌、出身等,使他们更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才能。完成越多的任务对于之后承接更多的任务或者应聘肯定会有帮助,这和他们的生存手段是相关的,并不是说他们通过互联网来生存,而是可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