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都江堰打造四川地震灾区“板房社区”样板

  中新网成都10月8日电 (杨杰赵武高纪开)四川省都江堰市受灾群众同成都其他市县受灾群众一样,在8月1日前全部入住过渡安置房,入住人口达17万余人。在一个个“板房小城”、“板房社区”里,一些居民最长将度过近3年时光。
如何为他们筑起温馨的心灵家园、建立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重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课题、新考验,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建更加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上争做全省灾后重建的表率和示范打造一个在大灾之后产生的板房社区新型社会关系下重构常态生活肌理的“都江堰样本”。

  属地化管理——基层结构不留盲点

  震后两个多月,都江堰市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全部完成。不过,社区已不是原来的社区。如何构建新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秩序?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要求,受灾群众安置点管理实施属地化管辖,各个安置点管理以乡镇、社区为主体;各乡镇党委、政府是安置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安置点管委会是安置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都江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俊林期望,最后达到“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主责,人人肩上有任务”的工作局面。

  组织机构恢复健全,实现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个分工有序的管理机构为灾后恢复重建积蓄起持续发展的力量。

  青城山镇灾区群众安置点青山锦苑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文昌会就是这个基层新结构的一员。她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做好全面的解释工作。“接到安置点村民房屋漏水、渗水的情况反映后,必须在两天之内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借口推卸。”和文昌会等镇干部对应工作的是安置点管委会工作人员。安置点管委会是安置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安置点内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

  各部门相互协调,当地民政、建设、公安、卫生、财政、劳动、司法、计生、残联,都积极参与安置点各室站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最终落实到安置点。

  规范化进出——信息全覆盖、管理无缝隙

  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从5月29日开始接收灾区群众,总安置1.2万人,是成都市最大的一个灾区群众安置点。如何确保应安置人员得到及时安置?

  “都江堰全市如此众多的群众需要安置,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管理、入住的办法和程序!”都江堰市市长许兴国介绍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整个灾区群众的安置入住“按政策、按流程进行,确保公平、公正和效率”。

  6月17日,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出台《过渡板房入住退出管理有关规定》,要求无故5日以上没有居住过渡板房的,安置点管委会有权将过渡板房收回,并另行安置受灾群众居住。

  从“5.12”大地震以来,都江堰市先后制定了包括《受灾居民集中安置点管理办法》《乡镇受灾群众过渡板房安置管理办法》《关于两镇一区受灾群众入住板房实施意见》《过渡板房入住退出管理有关规定》等文件,对入住集中安置点条件、入住退出板房程序、安置点管理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确保按照政策安置受灾群众入住。

  时间节点的控制也保证了受灾群众及时得到安置。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流程和公开透明的政策保障,确保了8月1日前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17万多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板房,顺利完成了繁重的安置任务。

  社区化管理——再造和谐社区肌理

  受灾群众从熟悉的社区、村组,迁移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社区关系、邻里关系,需要重新融合构建。

  都江堰市把恢复和建立社区化管理模式作为实现安置点有序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对城区各集中安置点和人数在1500人以上的乡镇集中安置点,通过“再造社区”,将原来打破了的社区居民再次融入社区管理。每个安置点设立管委会,对安置点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管委会下设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下设居民小组,通过层级形式,实现社区化管理。对1500人以下的乡镇分散安置点,原则上以村为单位,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负责全面管理,各村民组长对本组村民进行具体管理,乡镇负责指导。

  占地400多亩的“勤俭人家”安置点,修建活动板房3800余间。整个安置点被分为4个大的区域,共设立14个居委会。在上海社工的帮助下,安置点建成“和谐巷”,社区居民定期召开“居民管理巷巷会”,自己对社区管理建设出主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引导群众参与到安置点建设和管理上来,群众自治构建起了新型的社区和谐邻里关系。安置点居民在社区中从陌生到融洽。

  人性化服务——构筑身心家园

  地震中,46岁的都江堰市民李莉家中的房屋倒塌,正在家里的儿子和同学不幸遇难。现在,李莉在“幸福家园”安置点内“以工代赈”当保洁员,灾难的创伤逐渐平复。在这个安置点,63名物业管理人员、保洁员和李莉一样有了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安置点里,因地震而失业的人大量存在,他们急需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都江堰市出台组织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的系列政策:点内寻岗、公益岗位腾岗、区市县援岗,积极搭建受灾群众就业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就业培训累计开展培训54场,培训人数3056人;召开现场招聘会54场,输出就业8314人;新增公益性岗位安置945人,消除因灾“零就业”家庭1521户。

  都江堰市通过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为受灾群众构筑起温馨的身心家园:“勤俭人家”安置点引入了便民超市、药店、餐饮、移动电信营业厅等服务设施,近500人开始了新的创业;在锦青苑,水、电、房屋三支专业的维修队伍,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流动文化共享工程车、有线电视、广播,体育锻炼设施器材、巡回放映坝坝电影、组织文艺演出等文艺活动和设施。8月5日前,有线电视安装到安置点每家每户,受灾群众按时收看到了奥运会。

  长效机制:确保过渡安置期的常态生活

  9月初,都江堰市进一步启动安置点“四大工程”,建立健全安置点管理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安置点的正常秩序,确保安置群众恢复常态生活,安全、稳定、有序地度过安置期:

  实施“平安工程”,保证安置点安全、平稳;实施“宜居工程”,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施“就业工程”,积极组织城区安置点群就业和农村安置点富裕劳动力输出,确保各安置点群众就业率达到都江堰市平均水平,安置群众凡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达到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有稳定收入;实施“和谐工程”,群众反映问题渠道畅通,群众参与决策机制完善,群众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党群、干群关系融洽,邻里关系和睦。都江堰市级领导、部门、乡镇将深入安置点开展“板房夜话”活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过渡安置点更加美好的生活常态,为受灾群众支撑起灾后重建的信心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