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阎崇年先生在江苏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当众掌掴,据说是因为不赞同他关于清朝的某些观点与表述。观点不同就拳脚相向,已然令人震惊,而评论者们的表述,更是值得玩味。
禾刀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这次掌掴事件,能够唤醒文化界对文化批评的重视,借此涤荡文化之外的物欲之风,或许也算是将坏事变好事的有益之举。
(《中国青年报》10月8日)”无独有偶,十年砍柴先生在《南方都市报》上也这么认为。张若渔先生则指出: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试想,如果《百家讲坛》上能有学者代表民间反对者发出他们的声音,而不仅仅是阎崇年在那里自说自话,相信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血压会平和和理智很多。(《信息时报》10月8日)
文化之争自有文明的解决办法,鲁迅先生当年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不知见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而且,打人的小子不是到了现场吗?正好和老阎捉对厮杀呀,有本事把他驳得张口结舌,批得体无完肤!如果他不理你,那是他理亏、丢脸,大可以拿个喇叭来个现场演讲。什么都不干,一巴掌过去,算哪门子本事?像街头无赖一样,实在是有辱斯文!
一个30岁的年轻人当众掌掴一个74岁的老人,就像孙子打爷爷,就算你有天大的理由,终归是“忤逆”一个。非但不能打倒他的观点,还无端端为他争取了许多同情分,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认知,阎崇年的观点可能不符合你的认识,他对批评意见充耳不闻可能也让人恼火,但一个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无论其是对是错,总好过人云亦云,或是风吹两边倒。“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名言不是最为评论者们所钟爱吗?果真如此,又如何会对“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掌你的嘴”暧昧态度呢?
在如此明显的是非面前,所应有的只能是谴责,任何引申出来的所谓积极意义都是非常危险的。不要在“掌掴”里迷失方向,保不齐哪一天那巴掌就掴到了你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