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记者、总编室主任,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办主任。2003年至2008年7月间,担任长达五年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以自身的经历见证了日益公开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
我是“文革”中最后一批下乡知青,1978年是中国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年份,对我个人而言亦是如此。
我参加那年的高考,幸运地被一所学校录取了。
高考使我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但今天回想起来,更觉得是公开公平的竞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恢复高考前“工农兵”大学生由推荐产生,名曰群众评议推荐,实则是操纵在少数人手里,这种暗箱操作必然导致极大的不公平。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在今天中国得到社会的公认,其原因是自1977年底恢复以来,一直就在阳光下运行。
1982年至1991年期间,我当了近十年的中学教师,这是一段让我至今怀恋不已的黄金岁月。物质上很清贫,工作和学习很紧张,但是和学生在一起,向他们传授知识,我觉得很快乐很充实。在担任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时,我深感班务公开、校务公开对管理班级、学校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后来,我成了一名教育记者,由于多年的从教经历,我深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辛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变革中的中国教育。但让我真正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局、从教育体制改革的高度认识到信息公开、权力透明的重要性,是调任教育部官员特别是担任新闻发言人以后的事。
“公开”两字重若千钧,这是我回顾五年新闻发言人生涯最大的感受。这五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无论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还是新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或者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系到千家万户和亿万国人的利益,只有公众充分了解,积极参与,才能尽可能兼顾到不同的利益方,法律法规和政策施行起来才有成效。我国立法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过程中,尽量做到了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事实证明,只有政府信息充分公开,政府权力运行是透明的,才能接受公众的有效监督,政府才有公信力,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才能少走弯路。因为这样的理念,我在担任发言人期间,一直尽可能让全社会对教育重大改革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我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职位上卸任时,恰逢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现了免除学杂费,这是一项促进社会公平的奠基工作,我有幸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见证这一历程,也为推行这项重大改革时,及时公开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尽了绵薄之力。我们必须承认,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越来越公开透明。但这仅仅是开始,以公开促公平,中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李勇)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