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喝牛奶,奶牛很无辜 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黄海云 孙晶 实习生 王雅楠
今日看点
■危机尚处高峰期
■市民寻找替代品
■市场热销洋品牌
■信心恢复三年后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至今已近一个月,除了众多品牌的奶粉外,伊利、蒙牛、光明等多家全国知名乳业品牌的液态奶等产品也陆续被曝牵涉其中。最近两天,本报携手网易网站对整个乳品市场和网友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乳品市场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超过八成半的网友在调查中表示,不愿再信任此次出事的乳业品牌;选择继续喝牛奶的网友中,过半表示今后会选择洋品牌,27%则选择改喝本地没有“上榜”的品牌;另有18%的人表示,仍愿意选择此次出事的大品牌。
|
此次奶业危机是否会导致整个乳品市场和消费者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个乳业巨头占据全国大半市场的风光场面是否还会再现?
超市
直击
有人“弃旧爱”
有人“揾着数”
时间:9日18:20
地点:广州中华广场吉之岛
现场:周丽进超市后,习惯性地先来到摆放乳品的冷冻柜前逛了一圈,然后两手空空地来到饮料专柜,拿了一大瓶果汁和一瓶米浆饮料。“听说米浆很有营养,所以想试试。”她说,以前觉得牛奶有营养,基本上都是一箱箱地买,但现在宁愿寻找其它可以替代的营养品。在饮料区,销售人员正卖力地吆喝着各种新产品,玉米汁、红豆汁等都在大做免费试饮活动。
记者看到,原来被冷落在乳品冷冻柜一个角落里的奶酪,现在也成了热门货,旁边还打出了大大的广告———“奶酪是牛奶浓缩发酵的奶制品,排出了大量的水分,保留了最高的营养价值。”
时间:9日19:15
地点:广州五羊新城华润万家超市
现场:孕妇小潘在精心挑选一种现磨的五谷粉,“这是打算买给家里老人的,现在不敢让他们喝牛奶,所以找点别的营养品。我自己每天还在喝孕妇奶粉,是进口的,都说没问题。以后宝宝出生了,肯定买进口奶粉。”旁边一位销售人员正忙着磨芝麻、核桃粉,她说,这些五谷粉的销量比一个月前翻了一番。
时间:9日20:30
地点:广州天河百佳超市
现场:超市里液态奶产品在疯狂打折促销,一箱伊利的金典纯牛奶和舒化奶,买一箱附送标价28.8元/箱的伊利果之乳饮料;旁边的蒙牛则是买一箱特仑苏纯牛奶,附送标价38.4元/箱的蒙牛真果粒。
如此热闹的场面,的确吸引了一些市民前来“揾着数”。蔡伯托着眼镜仔细端详面前一箱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现在买抵呀!好多东西送,以前这些都很贵的。”他旁边还有两位中年主妇,每人都选好了两箱纯牛奶,兴致勃勃地准备去埋单。
市民
表现
“崇洋”实无奈
“走粉”俏华南
在广州一家媒体工作的张先生,国庆黄金周前到美国出差,在长长的购物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给刚怀孕的太太买的孕妇奶粉。
“其实我真的不是那么崇洋,连笔记本我买的都是‘联想’,但事关老婆的健康问题,还是要谨慎再谨慎。”张先生出差前刚好碰上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一条消息让他傻了眼,某外资品牌宣布召回一批由中国企业代加工的孕妇奶粉,于是,他决定崇洋到底,去国外买“原装进口货”。至于宝宝今后的“口粮”,他也已决定非洋品牌不买了。
奶业危机发生后,和张先生抱着同样想法的市民突然间增加了许多。然而对于大部分年轻的广东父母来说,出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于是香港便成了大家蜂拥而至的热土。国庆黄金周未到,香港的零售商家就已严阵以待,纷纷提前调货,等候预期中的“购奶大军”。33岁的马小姐,向来不屑为了省钱而跑到香港买奶粉,然而今年她也开始挤进那支庞大的“走粉”(批量购买奶粉)队伍,她的说法是:“为了孩子,怎样都行。”
市场
消长
乾坤已“挪移”
洋奶粉“狂欢”
“现在市场出现了大转移,内地一些原来买国产奶粉的转成了买进口的,华南地区一部分人则从在本地购买进口奶粉转移到了去香港购买。”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洋奶粉公司负责人的说法,被国内几大主要洋品牌奶粉商的销售情况所印证。
惠氏中国公司透露,最近一个月其在全国尤其是一些内陆城市的销售有了明显增长,而华南地区相对保持平稳。美赞臣、雅培和多美滋等品牌都表示,近一个月各卖场的订单都在增长。
一些网络论坛上甚至出现了“‘妈妈最满意’婴儿奶粉”的排行榜,其中进口奶粉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在淘宝网母婴商品首页,奶粉类的商品给明治和惠氏开设了独立标签,不少网店更是做起了“奶粉港版代销”的专门生意。
□专家分析
信心何时能恢复
眼光需放三年后
“液态奶检查结果出来的第二天,牛奶货架上只剩下燕塘、风行、香满楼等几个广东本地品牌,我好像头一次发现,原来这些品牌也有那么多种产品,可以摆满货架。”广州市民凝子回忆起当日,依然惊讶万分。事实上,这样的一幕在本地奶业专家的记忆里也已是多年不见的盛景。
近五年来,伊利、蒙牛两大国内乳业巨头几乎横扫全国各地各大超市和卖场。奶业危机爆发后,两大巨头割据的局面会否改变?众多国产知名品牌能否重现光辉?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说,虽然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到现在接近一个月,但由于陆续爆出多家知名企业牵涉其中,问题还扩散到部分其它含乳类食品,因此业界普遍预计事件在两个月内仍会处于高峰期。网络调查中超过八成半的网友表示不相信这些出事的大品牌,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现阶段消费者们对这些品牌乃至整个乳品行业的信心跌到了最低谷,大部分人还停留在“谈奶色变”的阶段。
不过王丁棉认为,如果三四个月乃至半年后再做调查,数据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王丁棉表示,在一段时期内,豆浆、豆奶等牛奶的替代品的销量大幅增长并不奇怪,但随着消费者对奶类产品信心的恢复,这些替代品的销量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目前出事的奶企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最乐观的预计,半年时间这些品牌的市场份额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三到四成,但要完全恢复,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敢说,三年后喝奶的人会比奶业危机发生前喝奶的人数还要多”。
至于婴幼儿奶粉市场,王丁棉认为,消费者从国产品牌改投奔进口品牌的趋势经过一段时间也会“回潮”。华南地区一向是洋奶粉的重点销售区域,但在其它地区的比例则没那么高,因此国产婴幼儿奶粉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潜在市场需求。“大部分工薪阶层对于价格因素还是非常敏感的,短期可以承受,长期大则负担不起。”
□网调重点
七成网友拒喝奶
为对乳业市场和消费者进行调查,本报与网易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奶业危机下,我们到底喝什么?”的网络调查,从10月8日晚8时30分至9日晚8时30分,共有343名网友投票。
统计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网友中有近七成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不愿再喝牛奶。而选择不喝牛奶的网友中,又有68%的人表示会选择豆浆等作为替代品。此外,有55%的网友表示如果喝牛奶会选择洋品牌,26%的网友表示会改喝本地没有“上榜”的牛奶品牌,只有18%的网友愿意继续选择此次出过事情的本土乳业大品牌。而对于“国产品牌奶业危机后,时至今日你对这些(出事)品牌是否还信任?”这一问题,投票的网友中有86%表示不信任,只有13%左右的网友表示仍然愿意相信他们。
记者发现,虽然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已近一个月,但许多网友仍在高度关注事态进展,即使是身边无人亲历,还是感到心有余悸。
记者
调查
10月8日、9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友谊商店、近十家大中小型超市和OK便利店,得出如下统计数据:
■从9月11日到现在,进口品牌奶粉的销售急剧上升50%-60%
■伊利等目前的销售额,仅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的50%
■现磨豆浆的销售量比事件发生前上升三成
■超市现磨“五谷粉”销量比一个月前翻了一番
忠实奶民
在买不买牛奶这个问题上,也有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态。在大学当教师的何小姐,昨天逛超市时照旧买了几盒光明纯牛奶。面对他人不解的目光,她却相当自信:“刚刚才出完大事情,从国家到地方监管都那么严,别说三聚氰胺,哪个项目敢不严格检验?其实现在买才是质量最好的时候,关键要挑最近生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