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题:“救灾神兵”百战归——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
记者陈辉
享有“救灾神兵”美名的刘向阳名不虚传:世界救灾比武擂台,他屡次夺冠;国际地震灾害救援,他率队战绩辉煌;国内地震灾害抢险,他领军功勋卓著。
世界擂台:展示“中国救援”形象 炎炎的烈日,沉重的钢盔,厚厚的制服……世界各国救援队个人和集体比武在新加坡拉开了序幕。
2006年12月,刘向阳带队前往新加坡民防学院参加“国际城市搜索救援课程”培训,参加培训的还有来自38个国家的200多名救援队员。
12月7日,学院组织体能考核。这次体能考核,要求戴钢盔、穿制服,脚穿高靿儿皮鞋,完成骑自行车、握臂力棒、登跑步机、攀爬软梯、钻迷宫等5个体能项目考核。此外,还要求背上氧气瓶,戴上呼吸面罩全程参加考核,中途揭开面罩,考核系统会自动亮“红灯”,整个体能考核将被判不合格。
已经37岁的刘向阳,义无反顾向所有项目发起挑战。刚开始的3个项目还算顺利,在攀爬软梯时他遇到了难题,10米长的软绳悬在空中,不停地循环转动,要想爬上去只有比它的转速更快。刘向阳没有犹豫,冲上去抓住绳子向上攀爬,由于刚刚完成3个项目的考核,体力消耗较多,当他爬到距离绳顶三分之二处时,感到两只胳膊酸软无力,不听使唤。
坚持,坚持……刘向阳凭着顽强的意志,完成了第4个项目的考核。
随即,他钻进了迷宫。在没有灯光、烟雾弥漫的模拟废墟里,他努力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顺利地通过了第5个项目。
当他冲出迷宫时,所有在场的教官都鼓起了掌。此次考核前他已经获得了4个A,加上这次体能考核的一个A,共获5个A成绩的刘向阳成为新加坡民防学院顶尖的毕业生,后来他的画像被高高悬挂在了学院的荣誉墙上。
个人比赛后,刘向阳又带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12名队员参加了集体项目“塌难搜救”的比赛。刘向阳对全队进行分组后,把自己和队员张庆山分在一组,任务是营救一名污水井中的落水者。
刘向阳和张庆山匍匐前进到达井口,“幸存者”在中间若隐若现。刘向阳试着拉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幸存者”,只是轻轻动了一下。因空间狭小,两人无法同时用力。于是他让张庆山在后面接应,自己毫不犹豫跳进井里。
污水被搅动后发出难闻的气味,井内顿时臭气熏天,令人窒息。刘向阳憋足一口气,托住“幸存者”就往上推,张庆山在上面拽,将“幸存者”拉进管道。接着,刘向阳卸下身上的呼吸气瓶交给张庆山,背起“幸存者”,把身体降到最低程度,采用走“鸭子步”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挪动着,最终将“幸存者”运到指定地点。
这次考核,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12名队员在刘向阳的率领下,共创造了体能、现场操控、演练文书、灾情评估、综合评定等6个“A”的全优成绩。
在此前的2006年8月7日,亚太地区地震紧急救援演练在石家庄市举办,这是我国政府首次承办的大型国际地震救援演练活动。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瑞士、印度、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美国等17个国家的救援队,以及国际救援组织参加了本次演练。刘向阳亲自带队出征,并担任现场地震救援演练的导演。
8月7日,正式演练开始。随着警笛声急促响起,指挥车、救援装备车等各种车辆呼啸而至。刘向阳指挥中国救援队各组分头行动:侦检组进行废墟检测,搜索分队展开搜索,营救分队准备营救,医疗分队开设了野战救治所,保障分队设置警戒区域,提供各种救援保障,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40分钟后成功搜索出6名“幸存者”,圆满完成救援演练任务。
演练的总指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官员阿炯卡托奇评价道:“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名称)已经成长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队伍。”这次演练课目和内容被确定为“石家庄模式”,在亚太地区17个国家推广。
蒙古、印度、新加坡……2001年4月27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以来,刘向阳先后20次参加国际培训、交流、比武、演练,无论是带队参加国际比武,还是个人参加国际考核,次次创造佳绩,被人们誉为“救灾状元”。
国际救援:赢得“中国万岁”盛誉 2005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1时50分,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地区发生7.6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0月9日2时,中国地震局向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下达了赴巴救援的预先号令,上级决定刘向阳带领19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队员出征。
13时10分,刘向阳带领队员乘坐包机直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北京时间18时55分,包机飞抵伊斯兰堡国际机场。受领任务后,刘向阳催促司机连夜奔赴重灾区巴拉考特镇。当车队行至距离巴拉考特镇5公里处时,突然发生余震,大量山石带着巨大的响声,从山头滚落下来,将道路全部阻断。
灾情紧急,不容停留。刘向阳果断地将全体人员救援队分成2个小组,1个小组看守器材,另1个小组由他带领徒步挺进巴拉考特。
北京时间10日13时38分,中国救援队员赶到巴拉考特镇,成为44国救援队中第一个到达该灾区的国际救援队。联合国官员彼特·托马斯评价说:“中国救援队的反应速度是超常规的。”
时间就是生命!刘向阳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整,立即投入紧张的搜救。经过近4小时的严密搜索,终于在一幢两层商店废墟下发现了第一名幸存的妇女。
刘向阳带领2名搜索队员利用凿破机在楼板上打开一个洞,向下输光纤影像探测仪,很快就捕捉到了幸存者的模糊图像,还听得见她微弱的呻吟。在结构专家进行楼房结构评估后,刘向阳决定掘进一条通道实施营救。
刘向阳带领队员在楼板上打开一个大洞,2名搜救队员钻进废墟内部,一边支撑一边用剪切钳清理障碍物。2小时很快过去了,搜救队员还在艰难地向幸存者掘进。当距离幸存者大约1米时,他们意外发现幸存的妇女身边还有遇难者,她被夹在两具遇难者遗体之间。
经过分析,刘向阳决定先移走幸存者上部的遇难者遗体,再实施营救。他们用气垫将水泥板顶撑起来,然后利用铲式担架前拉后推,跪在地上把幸存者向外移动。短短10米多长的距离,他们整整用了1个多小时,身上的救援服都被汗水浸透。
6个小时后,幸存者终于被转移到地面上,医护人员迅速进行了现场急救。周围的巴基斯坦群众围了上来,齐声高呼:“Thank you!Thank you!”这名巴基斯坦妇女是各国救援队中救出的第一个幸存者。
10月11日,先后到达灾区的各国救援队,成立了联合现场救援协调分中心。按照国际惯例,由于中国救援队最先到达灾区,掌握了最全面和准确的灾情信息,以及在现场救援的最佳表现,中国救援队成为了联合国协调分中心指定的协调人。
在巴基斯坦救援期间,刘向阳负责了44支救援队伍和巴方的现场组织、协调和指挥等工作,并提供灾后现场第一手资料和介绍最新的灾情信息,得到联合国的好评,也赢得了各国救援队的尊重。
经过12天的艰苦奋战,中国救援队员成功救出3名幸存者,确认20具遗体压埋处,清理遗体123具,创造了多项第一:各国救援队中第一个达到灾区;第一个救出幸存者;第一个实施联合救援;第一次担当国际救援协调人。
2003年5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首次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以来,先后到伊朗、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参加地震灾害救援行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国内抢险:荣获“救援尖兵”美名 5月12日,汶川地区特大地震发生。
由北京军区某工兵团150名救援官兵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于5月12日当天到达四川灾区,是第一个赶到灾区的专业救援队。
13日凌晨1时,救援队分兵两路,分别由队长王洪国和副队长刘向阳带队赶往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和市中医院展开救援。
13日1时30分,都江堰中医院,当地救援队在万般无奈之下,决定采取截肢的方法营救陈道东。
这时,拥堵的人群突然向两边散开,一队身穿橘红色救援服、头戴红头盔、后背印有醒目的“CHINA”字样的救援队员匆匆赶到。
“我是国家救援队的,叫刘向阳,我来看看。”说完,刘向阳顶着瓢泼大雨爬上湿滑的废墟,仔细查看后说:“不能截肢,我们能救!”
经过进一步的勘查和对周围废墟的初步破拆,刘向阳发现幸存者侧面有半个压扁的窗户,从那进去容易。于是,他爬近窗户,一脚把窗户踹开钻了进去,队员也随之而入,开始清理救援通道。这时,刘向阳发现,幸存者周围废墟的结构比想像得要复杂,几块楼板都起着支撑作用,一块也动不得。
与队员张健强紧急商讨后,刘向阳大胆决定:“先对幸存者周围的楼板做好支撑加固,用圆木代替部分楼板的支撑作用,然后用吊车把上方的楼板吊起。”在刘向阳的指挥下,吊臂缓缓地移动着,楼板也慢慢地上升。
1个小时过去了,上面的楼板终于清理干净。刘向阳立即命令队员张健强开始破拆压在幸存者脚上的楼板。随着凿岩机的“突突”声,一块20厘米厚的楼板侧面,很快被打开直径100厘米的大洞,幸存者的右脚终于被解救出来。经历3个小时的紧张救援,陈道东终于获救了。
刘向阳率领的救援分队经过7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在中医院成功营救出4名幸存者。这时,指挥部突然来了急电:“火速赶往新建小学!”
救援队立即以最快速度奔向学校,展开救援行动。
刘向阳指挥作业,一块巨大的楼板被吊起。突然,废墟里传出微弱地呼救声:“叔叔,我看到你了,快救我!”
透过一缕光线,刘向阳隐隐约约看到废墟深处有一张小女孩的脸,她的小手在晃动。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名为唐新月的小女孩说她旁边有个活着的小妹妹,请先救小妹妹。
刘向阳立即会同大家研究制定了救援方案:先把大水泥板吊开,然后再实施救援。
水泥板被吊开了。下半身被瓦砾、石块掩埋的唐新月露出来了,她旁边2米处的小妹妹已经昏迷。
从现场看,这两个孩子是从楼上跑下来,冲到一楼门口时被砸倒的,好在西面的一堵墙没有倒塌,才使她们成为幸存者。
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名叫李雨晴的小妹妹先获救了。又过了半个小时,唐新月也被救出来了。这天,国家救援队在新建小学一共救出15名幸存者。
5月13日傍晚,刘向阳率领救援分队又奉命赶赴绵竹市汉旺镇,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展开救援。这个公司是一个有上万名职工和家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地震中公司的厂房、专家楼、公司子弟中学教学楼全倒了,上千名职工、家属、学生被埋在废墟下,特别是震前正在开会的2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也被埋在里面,其中有两名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宝”级专家。
当日21时30分,冒着大雨,刘向阳带领救援分队迅速赶到专家楼。只见4层高的专家楼,中间主体部分已经塌成废墟,两侧的副楼呈“A”字形向内严重倾斜,连接楼房主体和副楼的楼板、横梁全都被强烈的震波拦腰扯断,呈“V”字形压在废墟的最上方。
救援需要打通道,打通道就要清除断梁;断梁一旦拿开,失去支撑的残垣势必倒下……
看到眼前的情形,刘向阳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样的救援难度他还是第一次碰到。
为防止“V”字型楼板、横梁掉落,刘向阳指挥大型吊车把它们吊着,队员开始按照专业救援的程序展开作业。突然,余震发生!队员张健波、吴杰正在废墟底部打营救通道。机警的张健波、吴杰没有急着钻出来,而是躲在一根水泥柱旁,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余震。
这次余震,让刘向阳意识到,余震对营救队员的生命构成了巨大威胁,他想起了在新建小学救援时的一幕:被救出的4个幸存的孩子,全是地震发生时躲到课桌下,课桌虽然被倒下的楼板压得有些变形,但依然坚实地撑起足够的空间,保护了4个小生命。
对,就这样干!刘向阳决定做一个像桌子一样的保险罩,罩在救援队员的上方,这样既能有效保护营救人员,又能防止余震引发的坍塌、崩石伤人。他的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大家分头行动起来,找来钢管、木板等材料,很快制作了一个三面封闭、一面开口的“笼屉”状救援器材。
借助“笼屉”的保护,救援继续开始。经过6个多小时的苦战,终于将技术副厂长刘海波、副总工程师袁晓阳成功救出。这天,刘向阳带领救援队员成功营救出包括2名“国宝”级专家在内的7名幸存者。刘向阳发明的“笼式救援法”,后来向全国地震救援系统进行了推广。
离开汉旺镇,刘向阳又带领救援分队转战重灾区映秀镇。在救灾中,他左脚腕扭伤,脚底板打起了血泡,开始发炎流脓,但他却隐瞒了自己的伤情,带领大家又持续奋战28个小时,救出了受困101小时22分的藏族女同胞陈宴;救出了被压埋178小时的幸存者马元江;在映秀镇的8天时间里,救出了4名幸存者。
“专打别人打不了的硬仗;专啃别人啃不动的骨头;专破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四川救灾中,刘向阳和他领导的救援分队赢得了“救援尖兵”的美名。他带领国家救援分队的40名专业队员先后转战汶川、都江堰、绵竹等3个重灾县市的30多个作业点,成功营救30名幸存者,帮助其他救援队发现16名幸存者,帮助遇难者亲属寻找挖掘遗体300多具。
为了表彰刘向阳多年来在地震救援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上级先后给他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06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2008年他被中组部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