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中: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右:租车企业家王勇。
10月11日,北京将实行新的机动车限行措施,这使许多市民把目光投向了越来越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自行车成了解决短途换乘的热门。150元办张年卡,可以在全市80多个公交车和地铁站点循环使用公共单车。为此,建外街道办事处与贝科蓝图公司,在北京大望路地铁站外建立了整齐美观的租车站,昼夜为城乡过往的居民提供服务。(见图二)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北京人首先会想到车。
北京现有机动车300多万辆了,堪称中国城市之最。很多老百姓在享受四个轮子生活的时候,恐怕忘不了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时代。10年前,京城还是国内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城市,全市大约有1000万辆自行车,平均每个家庭有2辆。自行车是北京人的主要代步工具,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北京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1888年,英国人邓勒普发明了充气车胎的自行车后,自行车很快便传到了中国。北京人最早把自行车叫洋车、脚踏车。当时,骑自行车绝对是一种时尚,那种感觉不逊于现在开宝马和奔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了家庭“三大件”之一,买自行车得要“票”。自行车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轨迹,自行车融入了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
有关自行车的故事,都定格在著名摄影家王文澜先生的镜头里。王文澜拍了30多年的自行车,在他眼里,自行车仿佛是有表情、有灵魂的,像人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那样生动而又具体。看到这些图片,使我们对那些离不开自行车的日子记忆犹新。
在王文澜的镜头里,还有他的两位车迷“同行”,一位是著名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一位是公共单车(出租自行车)的推广者王勇。巧的是这三位自行车迷都姓王。
王明玺二十多岁就当了八级钳工,1954年花480元钱买了一辆英国“凤头”牌自行车。那时的48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这让他露了脸。从此他开始节衣缩食,收藏自行车,到现在已经收藏了300多辆,包括几十个国内外品牌的自行车。其中一辆1917年制造的英国“白金人”牌车,现在是硕果仅存的一辆,曾有一位英国人要用一辆“劳斯莱斯”跟他换,老爷子愣没舍得出手。
王勇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政府扶持的公共单车服务企业——贝科蓝图自行车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13岁那年,父亲给他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从此他对自行车着了迷。
1993年,他正式创办了京城第一个出租自行车的网点,主要服务外国游客。面对私人轿车日益增多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王勇意识到推广“公共自行车”势在必行,从2005年起,他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北京开设80多个自行车租赁网点,投放8000多辆自行车,满足了部分市民上下班前往公共汽车站或地铁站换乘的需要。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十余万中外游客骑上了贝科蓝图的公共单车。
由自行车到汽车,标志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汽车回归到自行车,意味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说明北京人生活品质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三位自行车迷的故事感动了离京城70公里之外的河北省霸州市。该市正在建设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在市里老干部陈国英的撮合下,市长杨杰与王明玺一拍即合,在其中设立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自行车博物馆。王明玺的300多辆自行车藏品有了归宿,了却了老人多年的夙愿。
据了解,目前世界自行车博物馆只有四个,分别在日本、法国、荷兰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他们的博物馆最大面积不过1000多平方米。设在霸州的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不但面积是世界之“最”,而且展品的数量和品种也堪称一流。它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自行车王国的历史,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年10月28日,自行车博物馆将迎来第一批观众。看来,自行车的动人故事还有许多续集和新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