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记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
5月12日,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和工作人员乘专机赶往四川。当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国家地震救援队立即整装,赶往四川进行救援。新华社记者李明放摄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孙瑞博)"最好的救援队正在赶来。"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晚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聚源中学向待救的孩子们做出的承诺。13日凌晨,这支中国最优秀、装备最优良的地震救援队来到现场。
这支队伍的全名是"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简称"国家救援队"),身为副队长的刘向阳是救援队的训练者和指挥员。
国家救援队成立后不断取得各种荣誉,面对各方而来的赞誉,这个朴实的内蒙汉子的回应同样朴实:其实我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尚,只是国家交给的重托一定要完成,人民的生命不能眼看着逝去……
转战48个作业点营救49人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救援队迅速启动,首批队员190人于当日22时40分抵达成都太平寺机场。
根据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指示,国家救援队先后转战4个重灾区48个作业点,历时15天,救援作业共216小时,连续作业120小时;成功营救幸存者49人,包括专家6名、学生30人、其他群众13人,清理遇难者遗体1080具,协助指导其它救援队营救出幸存者12人,帮助定位36人,帮助四川武警部队抢救枪支76支、匕首35把。
刘向阳告诉记者,汶川地震救援是他参与执行任务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与以往执行的国际搜救任务不同,这次是在自己的祖国执行任务,救助的对象是自己的同胞。
"别害怕,我们是国家救援队!""我们是国家救援队,让我们看看!"恐怕是刘向阳和他的队员们在这次地震搜救中说过的最多的话。
5月13日凌晨,刘向阳和国家救援队抵达都江堰,根据当地政府的信息,聚源中学和都江堰中医院急需救援,于是救援队兵分两路,总队长王洪国带领一个分队援救聚源中学,副总队长刘向阳带领另外一个分队前往中医院。在都江堰中医院,刘向阳看到的第一个场景是:两名医护人员分别手持手术器械和麻醉针,正向废墟前进。
原来一名幸存者被困在废墟中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个挤压变形的床架将他悬空托起,上半身被卡在弯曲变形的护栏中,右小腿连同床的一端被楼板死死地压在下面。要想把幸存者完整地救出来,就必须破拆压在他右脚上的楼板。而废墟结构极不稳定,动任何一块楼板都有可能引起废墟再次坍塌,这样的话势必会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当地救援队已经先后尝试了多种救援方法,但都没有成功。由于长时间被压,幸存者心理极度急躁,几次请求救援人员为他截肢,万般无奈下,地方救援队只好放弃,准备截肢。
"我们能救,让我们来救!"刘向阳拦下了医务人员,让队员迅速组织救援。经过勘察分析,刘向阳和队员们确定了科学的施救方案。3个多小时过去,幸存者被完整的救出。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地震救援基本理念,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想尽办法把他完整地救出来。"刘向阳告诉记者,最好的救援队不仅仅指先进的救援设备,专业的救援技能,同时也是领先的救援理念。
地震救援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余震随时可能到来,废墟随时可能坍塌,救援队员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但刘向阳和他的队员想到的却是,如果生命是从他们手中逝去,他们将会歉疚一生。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