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溢价
专家解读三中全会 在稳定现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新华社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农村改革翻过一座座梁,跨过一道道坎,风雨兼程走过了30个年头。
|
站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起点上,两个基本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农村改革30年有哪些核心经验应该坚守?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又在哪里?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旧体制
“正当其时”
回眸中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有两个标志性村庄是人们不得不翻看的篇章,即安徽小岗村和江苏华西村。
如果说小岗村率先“包产到户”开出的农村改革之花,让亿万农民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华西村结出的工业化、城镇化之果,则让亿万农民看到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梦想。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包永江说,目前中国还没有几个华西村,大多数农村仍像小岗村,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国务院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专项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说,增幅最高、差距最大——两组指向相反的数据同时出现,折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净流入”。而受二元社会结构和传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要素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净流出、土地价值的流出、农村资金的流出。上述“三要素”的流出,加剧了城乡社会矛盾。
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十六大以来,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带着发展的紧迫感,新世纪5个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农村发展要素
市场化改革在试点中推进
中国已站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起点上。今后,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改革发展,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
从2007年起,中央启动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重庆市和成都市两个试验区。两地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目标,在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
事实上,这种改革已不限于重庆和成都。从国家层面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权威人士表示,“今后的中国改革,将重点放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劳动力——一方面,国家全面推进农民工制度改革,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社保、子女教育、户籍等实际问题,为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从本质上讲,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就业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只有开通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才是打开农民收入问题“死结”的钥匙。
资金——一方面,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承诺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财政增量支出,至少70%用于农村,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硬性约束机制,逐步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让更多金融资金用于农村发展。
土地——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制度创新的有效方式。如在稳定现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高失地农民的政策补偿水平;启动农村与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收益”试点。
重庆市江津区牌坊村77户农民土地入股办起仁伟果品公司。过去扔下柑橘不管的村民刘伟,近来把在城里开的首饰店留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到公司做起管理员。刚领到公司“土地股二次分红金”的刘伟说:“把土地入股了,公司就是我自己的,现在管好这些柑橘树,将来就会变成摇钱树。这叫土疙瘩也能下金蛋,还一茬接一茬的。”
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一系列土地制度的创新,显示农民正在分享更多的土地溢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