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都市的通病。这是10月6日星期一,早高峰期间,汽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街头排起了长龙。美联社图片
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大都市相比,美国首都华盛顿无论从面积还是人口来说都只能算是“小巧玲珑”,但由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在车轮子上的国度,华盛顿身为它的首都,也免不了受到交通拥堵的困扰。为此,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政府力求综合多种举措治理交通,而当地民众的意见对政府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交通问题特色明显 华盛顿的交通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另一个是市区停车难。
据统计,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目前常驻人口只有60多万,而每天在华盛顿市内上班的人数超过200万,也就是说,每天有140多万人在早晚上下班时间进出华盛顿,而其中至少一半的人是自己开车。这就好比一个气球,每天早上被吹得鼓鼓的,而到了晚上很快就瘪了。
正因如此,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时到9时和下午4时到6时是华盛顿交通拥堵最严重的时段,各条进出城区的主干道都会排起长长的车龙,美国人形象地称之为“冲刺时段”。如果赶上这个时段驾车出行,在路上堵个20分钟是常有的事。要是哪天不走运,晚上堵半个小时也并不奇怪。
当然如果是在北京,这可能根本算不上塞车,但相对于华盛顿其他时段的一路畅通,这也算是个不小的问题了。另外,由于华盛顿市区面积很小,有限的停车空间基本已被城区本地车辆所占据,因此外来车辆要想在市中心找到一个合适的停车位实在是难上加难。记者刚搬进华盛顿城外的公寓时,听到最多的驾车忠告就是:第一,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赶在早晚高峰出门;第二,如果不想自找麻烦,进城最好别开车。
三大法宝综合治理 总的来说,华盛顿当地政府主要依靠经济杠杆、科技创新和教育宣传三件法宝综合治理交通问题。
首先,政府运用经济杠杆从正反两方面鼓励公共交通和抑制私车上路,一方面,华盛顿的地铁不仅四通八达,而且票价低廉,通常只需花1个多美元就能从郊区到达市中心,而且很多开往地铁站的公交车都是免费搭乘。在郊区地铁站附近都建有车位充足并且价格低廉的停车场,以鼓励人们转乘地铁上下班。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华盛顿市区内征收高昂的停车费,1个小时就高达10多个美元,而且一般只允许停两个小时,如果被发现超时,一次罚款就要30美元。一边是省钱省时,一边是费钱费力,无需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市民自然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其次,政府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华盛顿特区交通部设有专门的科研部门,广泛借助多家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专业技术角度研究交通问题。如他们根据大量的车流量统计数据,提出在早晚高峰时段变部分双向道路为单向道路,开辟只允许乘坐两人以上乘客车辆通行的上下班专用车道,以及合理设定交通信号灯转换时间等措施,都对缓解交通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华盛顿特区政府长期通过举办展览、播放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力求在广大市民中间树立“少开车光荣”的理念。就在前两天,当地政府还发起了“无车日”活动,特区政府首脑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或步行上下班。
民众意见至关重要 长期研究政府法制问题的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杰夫里·卢博斯教授特别强调民意在美国政府施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说,在美国社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包括交通管制措施出台之前,政府都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他说,举行听证会的目的不是让市民投票表决,而是让与会代表充分表达不同利益群体的关切和诉求,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从而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卢博斯教授指出,政府需要从所有报名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中慎重选择与会代表,以确保当事各方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他举例说,比如政府准备就一项交通限行政策举行听证会,那么代表正方观点的发言人数会与代表反方观点的发言人数大体相当,而且各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应享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就华盛顿特区而言,如果政府想要推出一项新的交通政策,它必须通过召开发布会,举行听证会等形式,向市民详细解释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后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然后交由市政委员会讨论通过,方能付诸实施。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可以给政府首脑或议员写信,可以进行合法抗议等等,市民的态度往往对政策的最终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华盛顿特区交通部的一位官员给记者举例说,不久前交通部经过长期科学论证,认定如果能在第16街新设一个安全岛,将能有效提高该区域的交通安全,但这一在专家眼中科学合理的新举措,就是因为当地少数居民的强烈反对而胎死腹中。(驻美国记者鞠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