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土地经营新形式调查
本报记者 曹陇生 通讯员 薛同新 龚正宏
汉滨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不断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探索土地经营新形式,不仅有效激活了土地和农民两大生产要素,而且加快推进了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步伐。
|
返包租赁 “产业工人”兴起
汉滨区河西镇徐家沟村因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加之分户经营,土地比较效益十分低下,导致农户粗放种植和大片土地撂荒。至2007年底统计,全村有300多亩土地撂荒,占耕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以上。
安康长寿中药饮片厂投产以来,迫切需要建立稳固的药源基地。如何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道坎。
2007年10月17日,在河西镇党委、政府组织引导下,徐家沟村村委会和长寿中药饮片厂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了“返包租赁”的经营方式,即由村委会逐一与农户签订返包协议,将该村庙梁共涉及6个村民小组172户的1000多亩土地20年承包经营权,统一返包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与长寿厂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集中连片建设千亩药源基地。
按照协议规定,农民不仅每年一亩地可获得150公斤或200公斤小麦当年市场价格的租金,而且可到药源基地打工成为“产业工人”。据长寿厂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汪甲洋介绍,他们将每天需要的劳力人数、要求报告村委会,由村委会协调组织劳力,基地统一安排农活,当天结算工钱。基地日常管护、劳作固定用工20多人,每人每月工资800元到1300元不等,在种植期间,日上劳最高达213人。
专业合作社 农民致富“发动机”
人均只有0.73亩土地的建民镇四档村,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他们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但连续几年亩均产量都在4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仅800多元。
1999年3月,四档村成立了蔬菜专业协会(2007年6月更名为合作社)。首批入社社员35名,入股资金5万元。合作社针对蔬菜生产的现状和问题,对全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连片种植,并按技术标准,统一种苗、饲料、用药、技术、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据统计,合作社累计滚动为部分农户提供借款160万元,担保贷款58万元,为社员节约生产成本80余万元,年均培训人员600余人次。
经过近10年发展,该合作社入社社员总数已达251人,其中跨村社员82人,合作社股金总额已达120万元,流动资金由建社初的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元。全村共建蔬菜大棚1500余个,设施蔬菜面积468亩,合作区域内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亩均产菜4000多公斤,亩均收入1万多元,分别是建社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量和收入的10倍。
公司+大户 产业规模发展
从去年9月开始,南部深山双龙镇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推进茶叶、魔芋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
该镇通过引进安康汉水韵茶叶公司,以一亩土地每年400——450元的租金与农户签订20年土地租赁合同,把新华、河家寨、龙泉湾三个村的300亩好田好地进行流转,集中连片建设优质茶园示范基地。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政策引导扶持,做好协调服务;公司根据协议按时兑付农户租金,做好规划,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委托业主大户组织实施和管理;业主大户严格按照公司要求组织建设和管理,茶园建成后,所产茶叶由公司按合同约定统一收购。目前,这一模式进展良好,已栽植优质品种茶园150亩,茶苗成活率90%以上,余下150亩在10月份全面进行栽植。依照这一模式,今年7月,双龙镇又引进安康秦东魔芋公司扶持20户种植大户租赁土地,成功流转土地700多亩,集中连片建设魔芋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