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民杨桂臣刻下6000方中华成语石印 摄 影 孙 海
25年是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步入社会的时间,也足以将一个人的黑发染上霜华。同样的25年,49岁的沈阳市民杨桂臣用来完成了自己一生的梦想,刻下了6000方中华成语石印,“这件事还没有人做过,我打算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申请成立中国成语印博物馆。”
篆刻路上得大家指点 “我从小是在鲁迅美术学院长大的,那种艺术氛围从小就感受到了。”杨桂臣的姨夫张望是我国著名画家,擅长木刻,杨桂臣幼时就常跟在姨夫身边,“觉得挺神奇的,一来二去我还能帮着打打下手。
”姨夫可以说是杨桂臣的启蒙老师,多年后也是姨夫不断地鼓励他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杨桂臣记得姨夫在看过他的成语印后曾说:“你得完成它,得专心致志地做完。”
另外一位对杨桂臣的成语印章篆刻有重要影响的人,是已故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2004年,已刻了近2/3成语印后,杨桂臣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了杨老看,“老先生当时说,像我这样按照词典篆刻成语印的,还没人做过,他鼓励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6000方石印一刻25年 杨桂臣有了刻成语印章的想法是在1981年,“那时候随便刻了一些,但没定下要把所有的成语都刻下来,毕竟这是个大工程。”随时间的推移,杨桂臣对篆刻艺术愈加钟爱,1983年10月,他决定将成语词典中的词条全部在石头上展示出来,“那时计划是用10年时间刻完,谁知这一刻就是25年。”
25年中,一本折边卷页的汉语成语词典一直陪伴着杨桂臣,这是当时他确定要刻成语印时买的,上面大约有5500个成语词条。而在随后的篆刻中,杨桂臣自己还新增了很多词条,“像"众志成城",就是1998年抗洪时我刻下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节所在。”经统计,杨桂臣最终完成的成语印章在6000方左右,分别使用了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鸡血石、和田玉等石料,单单石料的费用就有七八万元。
刻刀差点儿划断拇指 篆刻的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在篆刻前,杨桂臣需要先把成语抄在纸上,再将文字反转后写一遍,然后还得将反转的文字写到石面上再进行篆刻,而且每个成语都需要根据笔画、词义的不同来构图,篆刻中先后采用了甲骨文、小篆、金文、石鼓文等多种字体。“一些成语中的字在篆书的字帖上根本找不到,像"脚"这个字就没有,我得自己琢磨着来。”
握刀握到手痛对他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你看我这手指都是口子。”杨桂臣伸出双手,粗糙的十指如同一本日记,每一方印章的诞生都在上面留下了痕迹。一次刻字冲刀时,锋利的刀刃直接划到了他的左手大拇指,“差点儿就断了,养了三个月才好。”
想放弃两年没碰石头 25年的篆刻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日久天长,就容易心烦意乱,不愿意再刻下去。”在1994年、1995年两年中,杨桂臣甚至把刻好的印章全部装在箱子里,连从不离手的刻刀也被扔到了一边。“那时主要是事业受阻,心情特别不好。”意志消沉中,杨桂臣开始怀疑自己篆刻成语印的价值,“一直问自己为啥要做,就算做完了又能怎么样。”两年里,杨桂臣一刀没动,装满印章的箱子也渐渐被灰尘覆盖。
两年后,杨桂臣搬家了。说起这事儿,杨桂臣很庆幸自己做了搬家的决定,“当时想换个新环境,也理顺一下心情,不管怎样人生还是要继续。”搬家具时,装着印章的箱子出现在杨桂臣眼前,拿起印章,杨桂臣被那冰凉的手感惊醒了,“想着既然做了就该做好,不管多大困难,都该完成它。”
一屋石料打动妻子 尝过苦痛,杨桂臣更感谢自己选择了篆刻,选择篆刻成语印,“现在看着满屋的石头,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这25年的人生历程。”更难得的是,这一屋子石头还促成了他和现在妻子的美满姻缘。
2002年,杨桂臣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我对她说,我没有钱、没有车,什么都没有,但我有持之以恒的心,不论对事业还是家庭。”一番表白打动了她,而在随他回家后,妻子看到满屋子石料后:“看着这一屋子石头,我知道他说的话都是真的。”也因为这样,杨桂臣一直感谢这些石头。现在,连5岁多的小女儿也知道爸爸的石头是宝贝,“家里来人她就看着,不让人动我的东西。”不过,女儿也有埋怨的时候,昨天上学前,女儿就问:“爸爸,这回你都刻完了,该轮到我了吧。”原来女儿5岁生日时,就想得到爸爸刻的印章,可杨桂臣一直忙着刻成语印,把对女儿的承诺耽搁了。
圆梦:“凿壁偷光”式的坚持 不知不觉中,杨桂臣家中的12个书柜已经被石印占满了,25年来的梦想也即将实现,“还差一方。”最后一方印章,杨桂臣要刻“凿壁偷光”,这个收官作品有20厘米长,由两块石料拼合成的,石料左侧刻着图画,右侧是杨桂臣准备刻字的地方。之所以选择了“凿壁偷光”,杨桂臣看中的是成语意义与自己经历的契合,“这个成语寓意就是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和我的作品一样。”
当长久以来坚持的梦想终于实现,杨桂臣的脑中却是一片空白,“无着无落的,好像不知道以后该干啥好似的,不过我做了自己最喜欢的事,已经不枉此生。”(记者王芳 沈阳晚报) (来源:沈阳晚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